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2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简介 | 第13-14页 |
1.3 厌氧氨氧化技术 | 第14-21页 |
1.3.1 厌氧氨氧化技术原理 | 第14-15页 |
1.3.2 厌氧氨氧化菌的分类 | 第15-16页 |
1.3.3 厌氧氨氧化菌的细胞特性 | 第16页 |
1.3.4 厌氧氨氧化菌的生理参数 | 第16-18页 |
1.3.5 厌氧氨氧化的工程应用 | 第18-19页 |
1.3.6 厌氧氨氧化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1.3.7 低温厌氧氨氧化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 厌氧产甲烷技术概况 | 第21-27页 |
1.4.1 厌氧产甲烷的机理 | 第21-22页 |
1.4.2 厌氧产甲烷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1.4.3 低温厌氧产甲烷的主要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1.5 短程硝化技术概况 | 第27-31页 |
1.5.1 短程硝化的原理 | 第27-28页 |
1.5.2 短程硝化的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1.5.3 短程硝化的工程应用 | 第30-31页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31-35页 |
1.6.1 本课题的思路建立 | 第31-32页 |
1.6.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32-33页 |
1.6.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5-41页 |
2.1 试验装置 | 第35-36页 |
2.2 试验用水与接种污泥 | 第36-38页 |
2.3 分析项目与检测方法 | 第38-41页 |
2.3.1 常规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38页 |
2.3.2 非常规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38-41页 |
第三章 厌氧产甲烷反应器 | 第41-57页 |
3.1 厌氧产甲烷反应器的启动和颗粒化 | 第41-42页 |
3.1.1 实验条件和操作方法 | 第41页 |
3.1.2 实验步骤 | 第41-42页 |
3.2 厌氧产甲烷反应器运行效能 | 第42-47页 |
3.2.1 厌氧产甲烷启动阶段运行效能 | 第42-44页 |
3.2.2 厌氧产甲烷颗粒污泥驯化阶段反应器运行效能 | 第44-47页 |
3.3 低温条件下厌氧产甲烷反应器运行效能变化及活性强化 | 第47-50页 |
3.4 厌氧产甲烷反应器的颗粒污泥特性变化 | 第50-55页 |
3.4.1 生物活性变化 | 第50-52页 |
3.4.2 SVI的变化 | 第52页 |
3.4.3 污泥表观形状的变化 | 第52-54页 |
3.4.4 污泥粒径的变化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连续流部分亚硝化反应器 | 第57-69页 |
4.1 连续流部分亚硝化反应器的启动 | 第57-61页 |
4.2 部分亚硝化反应器的稳定性控制 | 第61-64页 |
4.2.1 SRT对亚硝化稳定性的影响 | 第61-63页 |
4.2.2 部分亚硝化反应器的稳定性评价 | 第63-64页 |
4.3 温度与有机物浓度对短程硝化反应器的影响 | 第64-68页 |
4.3.1 有机物浓度对短程硝化反应器的稳定性影响 | 第64-66页 |
4.3.2 温度对部分亚硝化反应器的稳定性影响 | 第66-67页 |
4.3.3 亚硝化效能的恢复 | 第67-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 | 第69-103页 |
5.1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脱氮性能 | 第69-76页 |
5.1.1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阶段对氨氮与亚硝态氮去除率 | 第69-74页 |
5.1.2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总氮去除变化情况 | 第74-75页 |
5.1.3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计量学变化 | 第75-76页 |
5.2 菌种生物鉴定 | 第76-80页 |
5.2.1 DNA提取结果 | 第76页 |
5.2.2 细菌16S rRNA的PCR扩增 | 第76-77页 |
5.2.3 PCR产物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77-78页 |
5.2.4 各样品之间的微生物多样性 | 第78-79页 |
5.2.5 主要电泳条带的序列测定 | 第79-80页 |
5.3 有机物浓度对厌氧氨氧化体系的影响 | 第80-81页 |
5.4 降温过程中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脱氮性能变化 | 第81-90页 |
5.4.1 26℃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效能变化 | 第81-84页 |
5.4.2 18℃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效能变化 | 第84-87页 |
5.4.3 12℃时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效能变化 | 第87-90页 |
5.5 AAOB污泥特性的变化 | 第90-94页 |
5.5.1 颗粒污泥表观特性变化 | 第90-91页 |
5.5.2 AAOB颗粒污泥MLVSS/MLSS的变化 | 第91-92页 |
5.5.3 AAOB颗粒污泥的粒径变化 | 第92-93页 |
5.5.4 厌氧氨氧化启动驯化过程中的污泥上浮现象 | 第93页 |
5.5.5 12℃低温阶段的颗粒污泥的上浮现象 | 第93-94页 |
5.6 低温胁迫下ANAMMOX的活性强化策略 | 第94-101页 |
5.6.1 针对污泥沉降性的强化 | 第94-97页 |
5.6.2 针对AAOB活性的强化 | 第97-10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组合工艺对城市污水的处理效能 | 第103-111页 |
6.1 常温条件组合工艺的运行效能 | 第103-106页 |
6.1.1 常温条件下组合工艺对COD的去除效能 | 第103-105页 |
6.1.2 常温条件下组合工艺对氮的去除效能 | 第105-106页 |
6.2 低温胁迫下组合工艺的运行效能 | 第106-109页 |
6.2.1 低温胁迫下组合工艺对COD的去除效能 | 第106-108页 |
6.2.2 低温胁迫下下组合工艺对氮的去除效能 | 第108-10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11-11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11-112页 |
7.2 建议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作者简介 | 第12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