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晋稀先生的《文心雕龙》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20页 |
第一章 郭晋稀《文心雕龙》研究的缘起和成果 | 第20-28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20-24页 |
一、个人背景 | 第20-21页 |
二、时代背景 | 第21-24页 |
第二节 “四书十论” | 第24-28页 |
一、“四书” | 第24-26页 |
二、“十论”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关于《文心雕龙》文本的创见 | 第28-51页 |
第一节 对《文心雕龙》结构与篇次的厘定 | 第28-35页 |
一、重新厘定篇次 | 第28-31页 |
二、体察全书结构 | 第31-35页 |
第二节 对《文心雕龙》的题记与分段的著写 | 第35-41页 |
一、重写题记 | 第35-39页 |
二、划分段落 | 第39-41页 |
第三节 对《文心雕龙》的校勘注译 | 第41-51页 |
一、从小学入手校勘原文 | 第41-43页 |
二、博采群注、补苴前注 | 第43-47页 |
三、以韵文译韵文 | 第47-51页 |
第三章 关于“龙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 第51-67页 |
第一节 对刘勰的思想研究的推进 | 第51-55页 |
一、探究刘勰的世界观 | 第52-53页 |
二、探索刘勰的美学观 | 第53-54页 |
三、探析刘勰的经学观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对刘勰的剖情析采论的解析 | 第55-60页 |
一、对刘勰情理与辞采的关系的说明 | 第55-57页 |
二、对刘勰文学的通变观点的疏解 | 第57-59页 |
三、对刘勰文统与道统的解说 | 第59-60页 |
第三节 对《文心雕龙》的风格论的推究 | 第60-67页 |
一、对《文心》“文气”与“养气”的诠说 | 第60-62页 |
二、对刘勰“文骨”与“树骨”的阐明 | 第62-64页 |
三、对刘勰风格论的民族性的评释 | 第64-67页 |
第四章 学术史意义 | 第67-71页 |
第一节 郭先生《文心雕龙》研究的前后分期问题 | 第67-69页 |
第二节 在“龙学”研究史上的意义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一 郭晋稀先生学术成果 | 第75-80页 |
附录二 郭晋稀先生生平及其学术论著 | 第80-86页 |
后记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