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路径识别的高速公路收费清分系统研究与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5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3 分析总结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路径识别与车道收费子系统 | 第17-34页 |
2.1 系统总体结构 | 第17-18页 |
2.2 系统关键设备 | 第18-20页 |
2.2.1 车载单元 | 第18页 |
2.2.2 标识RSU | 第18页 |
2.2.3 复合通行卡(CPC卡) | 第18-20页 |
2.3 省中心标识站管理子系统 | 第20页 |
2.4 路段分中心标识站管理子系统 | 第20-21页 |
2.5 路侧标识站子系统 | 第21-29页 |
2.5.1 标识站建设布局 | 第21页 |
2.5.2 标识站建设位置 | 第21-22页 |
2.5.3 标识点信息编码 | 第22页 |
2.5.4 PC/RSU控制流程 | 第22-23页 |
2.5.5 PC/RSU通讯协议 | 第23-24页 |
2.5.6 PC/RSU通信数据结构 | 第24-29页 |
2.6 车道收费子系统 | 第29-34页 |
2.6.1 ETC入口车道处理流程 | 第29-30页 |
2.6.2 ETC出口车道处理流程 | 第30-31页 |
2.6.3 ETC共建站处理流程 | 第31-32页 |
2.6.4 MTC入口车道处理流 | 第32-33页 |
2.6.5 MTC出口车道处理流程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收费清分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34-54页 |
3.1 收费清分算法 | 第34-38页 |
3.1.1 收费算法 | 第34-35页 |
3.1.2 一次清分算法 | 第35-38页 |
3.1.3 二次清分算法 | 第38页 |
3.2 总体功能结构 | 第38-40页 |
3.2.1 收费员上班 | 第39页 |
3.2.2 收费员下班 | 第39页 |
3.2.3 路网拓扑图管理 | 第39页 |
3.2.4 费率管理 | 第39页 |
3.2.5 标识点管理 | 第39-40页 |
3.2.6 收费清分计算 | 第40页 |
3.3 数据库设计 | 第40-46页 |
3.3.1 E-R图 | 第40页 |
3.3.2 物理表 | 第40-46页 |
3.4 系统开发环境 | 第46页 |
3.4.1 开发平台 | 第46页 |
3.4.2 开发工具 | 第46页 |
3.5 系统功能实现 | 第46-51页 |
3.5.1 上班功能实现 | 第46-47页 |
3.5.2 下班功能实现 | 第47页 |
3.5.3 路网拓扑图功能实现 | 第47页 |
3.5.4 收费清分功能实现 | 第47-49页 |
3.5.5 显示收费路径功能实现 | 第49页 |
3.5.6 获取标识点功能 | 第49-50页 |
3.5.7 查看与修改标识点功能实现 | 第50页 |
3.5.8 费率管理功能实现 | 第50-51页 |
3.6 系统测试 | 第51-54页 |
3.6.1 兼容性测试 | 第51页 |
3.6.2 系统性能测试 | 第51页 |
3.6.3 收费清分数据测试 | 第51-53页 |
3.6.4 系统测试总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总结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