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导论 | 第11-14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研究背景 | 第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重点、难点、创新处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研究重点、难点 | 第12页 |
2.主要创新点 | 第12页 |
3.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国内社区矫正问题研究文献 | 第13页 |
2.国外社区矫正问题研究文献 | 第13-14页 |
二、社区矫正及其价值 | 第14-18页 |
(一)社区矫正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 第14-16页 |
1.社区矫正的概念 | 第14-15页 |
2.社区矫正的基本特征 | 第15-16页 |
(二)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 第16页 |
1.行刑社会化理论 | 第16页 |
2.恢复性司法理论 | 第16页 |
3.刑罚谦抑理论 | 第16页 |
(三)社区矫正的价值分析 | 第16-18页 |
1.社区矫正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推进我国司法体制改革 | 第17页 |
2.社区矫正有利于节约刑罚成本,优化刑事司法资源 | 第17页 |
3.社区矫正有利于贯彻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 第17-18页 |
三、Q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实践的现状 | 第18-21页 |
(一)Q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现状 | 第18-20页 |
1.严格落实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 | 第18-19页 |
2.严格执行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和规定 | 第19页 |
3.规范运行社区服刑人员动态管理系统 | 第19-20页 |
(二)Q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取得的成绩 | 第20-21页 |
1.制度建设逐步规范,机制措施逐步健全 | 第20页 |
2.主动创新,加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 | 第20-21页 |
3.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教育帮扶工作 | 第21页 |
4.加快推进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 | 第21页 |
四、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21-24页 |
(一)立法问题 | 第21-22页 |
1.社区矫正法律性质不明确 | 第21-22页 |
2.社区矫正法律范围不明确 | 第22页 |
3.执行主体不明确 | 第22页 |
4.工作程序无保障,各部门衔接配合不到位 | 第22页 |
(二)实践实施问题 | 第22-24页 |
1.社区矫正队伍问题 | 第22-23页 |
2.社区矫正方式问题 | 第23页 |
3.社会参与度较差 | 第23-24页 |
4.经费不足 | 第24页 |
五、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24-27页 |
(一)社区矫正法律体系不完善 | 第24页 |
(二)社区矫正队伍力量薄弱 | 第24-26页 |
(三)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 第26页 |
(四)经费不保障 | 第26页 |
(五)执法装备信息化水平低 | 第26-27页 |
(六)各部门之间工作配合衔接不密切 | 第27页 |
六、国内外社区矫正的发展现状及借鉴分析 | 第27-31页 |
(一)国外社区矫正经验 | 第28-29页 |
1.美国的社区矫正 | 第28页 |
2.英国的社区矫正 | 第28页 |
3.澳大利亚的社区矫正 | 第28页 |
4.日本的社区矫正 | 第28-29页 |
(二)国内社区矫正的经验 | 第29-30页 |
1.北京模式 | 第29页 |
2.上海模式 | 第29-30页 |
(三)借鉴意义 | 第30-31页 |
1.建立高效的社区矫正组织管理体制 | 第30页 |
2.建立一支专业化工作队伍 | 第30-31页 |
3.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 第31页 |
4.科学设置灵活多样的矫正项目,强化社区矫正的惩罚功能 | 第31页 |
七、完善我国社区矫正的对策建议 | 第31-38页 |
(一)立法建议 | 第32-34页 |
1.明确社区矫正的法律性质 | 第32页 |
2.明确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 | 第32页 |
3.明确社区矫正机构、社区矫正队伍身份 | 第32-33页 |
4.明确有关部门具体操作流程和程序 | 第33-34页 |
(二)实践困境的解决路径 | 第34-38页 |
1.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 | 第34页 |
2.坚持分类和分级管理与教育相结合,重视初始心理教育 | 第34-36页 |
3.引入社会力量增强帮扶实效 | 第36-37页 |
4.加大经费投入,提高矫正监管水平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40页 |
注释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