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政治制度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2-24页
    一、本选题研究的缘由、意义及前景第12-15页
        (一) 选题缘由第12-13页
        (二) 选题意义及前景第13-15页
    二、本选题研究的现状分析第15-21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9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19-21页
    三、本选题的研究思路与创新点第21-24页
        (一)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1-22页
        (二) 研究的创新点第22-24页
第一章 协商民主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第24-32页
    一、协商民主的概念界定第24-25页
    二、西方协商民主兴起及历程第25-26页
    三、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存在的不足第26-27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概念:第27-29页
    五、针对协商民主几种学术观念的再认识第29-32页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的探索第32-52页
    一、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思想的理论渊源第33-36页
    二、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关于协商民主的探索和尝试第36-46页
        (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对协商民主的认识和探索第36-39页
        (二)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协商民主的认识和探索第39-42页
        (三)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协商民主的认识和探索第42-46页
    三、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探索协商民主的历史经验第46-52页
        (一) 党的领导是发展协商民主的根本保障第46-47页
        (二) 党的建设是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基础第47-49页
        (三) 灵活斗争是维护协商民主的重要方式第49-52页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的认识和实践第52-64页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的认识和实践第52-56页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的认识和实践第56-60页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实践的历史经验第60-64页
        (一)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民主的重点目标第60-61页
        (二)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第61-62页
        (三)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向规范化和法治化方向发展第62-64页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价值、形态及功能第64-78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当代价值第64-67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第64-65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完善中国政治制度的有效途径第65-66页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第66-67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形态第67-72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功能第72-78页
        (一) 政治参与第72-73页
        (二) 资源整合第73-74页
        (三) 权力监督第74-76页
        (四) 深化民主第76-78页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与政协、政党、人大制度及基层协商民主的关联第78-98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同政治协商制度的关联第78-81页
        (一) 协商民主制度同政协制度的区别第78-79页
        (二) 协商民主制度同政协制度的联系第79-81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义协商民主制度同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关联第81-84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第82-83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与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联系第83-84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民主制度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联第84-88页
        (一)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机制第86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区别和联系第86-88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同基层协商民主的关联第88-95页
        (一) 基层协商民主的概念和重要性第88-90页
        (二) 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主要特点第90-91页
        (三) 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主要实现形式第91-95页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特点第95-98页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与西方协商民主比较第98-107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与西方协商民主的相同点第98-100页
        (一) 参与协商的主体多元第98-99页
        (二) 协商的最终目标趋同第99页
        (三) 协商的方式方法趋同第99页
        (四) 协商中强调对权力的约束第99-100页
        (五) 尊重少部分人利益诉求第100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与西方协商民主的不同点第100-104页
        (一) 理论基础不同第101-102页
        (二) 产生背景不同第102页
        (三) 主体产生不同第102-103页
        (四) 实践形式不同第103页
        (五) 发展水平不同第103-104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需要借鉴西方协商民主经验第104-107页
        (一) 扩大协商民主的参与面第105页
        (二) 加强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第105页
        (三) 培育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第105-106页
        (四) 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第106-107页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发展及展望第107-116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存在的阻力第107-110页
        (一)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机制建设不完善第107-108页
        (二) 协商主体之间的地位不对等第108-109页
        (三) 提供协商的各类平台不充足第109页
        (四) 公民协商意识和能力普遍不强第109-110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存在阻力的原因分析第110-112页
        (一) 协商民主发展的环境有待优化第110-111页
        (二) 协商主体的协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第111页
        (三) 协商民主的法治化程度有待增强第111-112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发展完善的路径第112-116页
        (一)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112-113页
        (二) 积极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内协商民主第113页
        (三) 不断强化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第113-114页
        (四) 努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民素养第114-115页
        (五) 拓展基层协商民主的深度和广度第115-116页
结语第116-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3页
后记第123-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苏北沿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下一篇:3D打印制备石墨烯/Fe3O4纳米微波吸收材料与机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