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轻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其他论文--生活论文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北京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1 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的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的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17-18页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18-19页
        1.3.1 研究思路第18-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页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第19-20页
        1.4.1 主要创新点第19-20页
        1.4.2 不足第20页
    1.5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21-27页
    2.1 理论基础第21-24页
        2.1.1 循环经济理论第21-22页
        2.1.2 “零排放”理论第22页
        2.1.3 “共享经济”理论第22-23页
        2.1.4 绿色供应链理论第23-24页
        2.1.5 生命周期理论第24页
    2.2 研究方法第24-25页
        2.2.1 DEA+Tobit模型第24-25页
        2.2.2 灰色模型预测第25页
        2.2.3 物质流分析方法第25页
    2.3 本章小结第25-27页
第3章 北京城市生活垃圾现状分析第27-43页
    3.1 北京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处理现状第27-32页
        3.1.1 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变化趋势第27-29页
        3.1.2 垃圾组成成分分析第29-30页
        3.1.3 垃圾处理现状第30-31页
        3.1.4 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状况第31-32页
    3.2 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效率评价第32-38页
        3.2.1 模型设定及指标选取第32-35页
        3.2.2 管理效率分析第35-38页
    3.3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第38-40页
        3.3.1 模型设定及指标选取第38-39页
        3.3.2 Tobit回归结果分析第39-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3页
第4章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北京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研究及相关预测第43-57页
    4.1 物质流分析方法第43-49页
        4.1.1 物质流分析基本理论第43页
        4.1.2 研究范围和流程分析第43-45页
        4.1.3 城市生活垃圾物质流分析框架第45-46页
        4.1.4 物质流指标体系设定及核算第46-47页
        4.1.5 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的物质流分析第47-48页
        4.1.6 基于物质流全过程的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模式第48-49页
    4.2 基于灰色模型的北京MSW产生量预测第49-54页
        4.2.1 灰色理论第50-51页
        4.2.2 MSW的产生量预测的模型构建第51-53页
        4.2.3 MSW产生量的预测及分析第53-54页
    4.3 小结第54-57页
第5章 北京市纸和纸制品物质流减量化研究第57-67页
    5.1 北京市纸和纸制品的物质流分析第57-58页
    5.2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纸和纸制品的减量化途径分析第58-59页
    5.3 基于物质流全过程的纸和纸制品减量化指标体系构建第59-62页
        5.3.1 绿色消费节约比率第59-60页
        5.3.2 绿色包装的减量比率第60页
        5.3.3 共享替代率第60页
        5.3.4 数字化替代率第60页
        5.3.5 循环利用率第60-61页
        5.3.6 回收利用率第61-62页
    5.4 北京市纸和纸制品全过程减量总量的估算第62-63页
    5.5 纸和纸制品物质流全过程减量化的综合管理框架第63-64页
    5.6 纸和纸制品全过程减量化的实现途径第64-66页
        5.6.1 管理措施第64页
        5.6.2 实施措施第64-65页
        5.6.3 激励措施第65页
        5.6.4 保障措施第65-66页
    5.7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结论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73-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降低船舶NO_x排放的紧凑型SCR实验研究
下一篇:臭氧-CNT膜改性联用工艺缓解PVDF膜污染进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