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大麦论文

大麦种质资源盐耐受性的筛选及遗传分析

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9-12页
缩略词第13-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43页
    1.1 土壤盐碱化及危害第16-20页
        1.1.1 全球盐碱化及土壤盐碱化的分类第16-19页
        1.1.2 土壤盐碱化的过程第19-20页
    1.2 .作物盐耐受性研究第20-27页
        1.2.1 作物盐胁迫下的非平衡离子调控系统第22-24页
        1.2.2 Na~+和K~+离子平衡调节基因对作物盐抗性的作用第24-27页
    1.3 .基因组测序技术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第27-33页
        1.3.1 基于二代测序的遗传多样性第27-30页
        1.3.2 性状与标记的关联分析第30-33页
    1.4 .种子萌发期盐耐受性及研究目的第33-43页
        1.4.1 研究种子萌发期盐耐受性的必要性第33-39页
        1.4.2 研究目的第39-41页
        1.4.3 章节概述第41-43页
第二章 大麦盐胁迫及渗透势胁迫萌发响应的基因型筛选第43-64页
    2.1 研究背景第43-44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4-52页
        2.2.1 实验材料及田间种植第44-47页
        2.2.2 大麦垂直萌发装置及实验设计第47-49页
        2.2.3 曲线拟合及参数计算第49-51页
        2.2.4 性状及其统计分析第51-5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52-60页
        2.3.1 盐胁迫及渗透势胁迫下大麦萌发根芽长的动态响应第52-54页
        2.3.2 大麦种质资源在萌发期胁迫条件下的表型多样性第54-56页
        2.3.3 基于动态响应曲线参数的萌发期盐耐受基因型的筛选第56-60页
    2.4 讨论与结论第60-64页
        2.4.1 基于垂直萌发系统对胁迫下萌发性状表型筛选的优势第60-61页
        2.4.2 不同大麦群体在萌发期具有不同的抗逆表型特征第61-63页
        2.4.3 结论第63-64页
第三章 基于GWAS定位的逆境胁迫下萌发响应的遗传比较第64-81页
    3.1 研究背景第64-67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67-68页
        3.2.1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计第67页
        3.2.2 GWAS定位及统计分析第67页
        3.2.3 查找QTL候选基因第67-68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68-76页
        3.3.1 欧洲大麦群体盐胁迫及渗透势胁迫下萌发响应指标的比较第68-69页
        3.3.2 欧洲大麦群体盐胁迫及渗透势胁迫耐受性的遗传定位第69-76页
    3.4 讨论与结论第76-81页
        3.4.1 大麦盐胁迫下萌发遗传位点显著不同于渗透势胁迫第76-77页
        3.4.2 不同萌发条件的重叠QTL和根芽长共处位点的候选基因第77-79页
        3.4.3 染色体5HL上主效QTL区域的遗传分析第79-80页
        3.4.4 结论第80-81页
第四章 基于DH自交系群体的大麦萌发期盐胁迫响应位点定位第81-102页
    4.1 研究背景第81-82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82-84页
        4.2.1 实验材料及设计第82-83页
        4.2.2 曲线拟合及统计分析第83页
        4.2.3 分子标记及QTL分析第83-84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84-97页
        4.3.1 盐胁迫下NT自交系的萌发响应第84-87页
        4.3.2 不同萌发条件下大麦QTL的定位第87-92页
        4.3.3 染色体7HS上控制盐胁迫下根长的主效QTL第92-94页
        4.3.4 盐胁迫下大麦萌发的表型响应第94-97页
    4.4 讨论与结论第97-102页
        4.4.1 NT大麦群体盐胁迫下根长主效QTL及其候选基因第97-100页
        4.4.2 NT大麦群体盐胁迫介导的根系生长响应第100页
        4.4.3 结论第100-102页
第五章 大麦不同胁迫时期盐耐受性的比较及遗传定位第102-123页
    5.1 研究背景第102-103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03-107页
        5.2.1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计第103-105页
        5.2.2 盐胁迫耐受指数计算第105页
        5.2.3 GWAS定位及统计分析第105-107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107-118页
        5.3.1 欧洲大麦群体在不同时期盐胁迫下的生长响应第107-112页
        5.3.2 盐胁迫下不同时期性状的GWAS定位第112-118页
    5.4 讨论与结论第118-123页
        5.4.1 基于土壤介质的盐胁迫筛选方法的优势第118-119页
        5.4.2 盐胁迫介导的萌发生长与苗期盐抗性的显著遗传差异第119-121页
        5.4.3 结论第121-123页
第六章 大麦籽粒成分对盐胁迫下萌发特性的影响第123-143页
    6.1 研究背景第123-124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24-127页
        6.2.1 田间实验及种子成分的测定第124-125页
        6.2.2 盐胁迫下大麦萌发性状的测定第125页
        6.2.3 欧洲大麦群体籽粒磷素营养、植酸酶、磷酸酶和快速萌发的测定第125-126页
        6.2.4 GWAS定位及相关统计分析第126-127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27-136页
        6.3.1 不同种植环境对籽粒成分及其盐胁迫下萌发特性的影响第127-129页
        6.3.2 盐胁迫下不同种源萌发动态特征及其与籽粒成分的相关性第129-131页
        6.3.3 大麦籽粒磷素营养与盐胁迫籽粒萌发特征的表型关联第131-132页
        6.3.4 欧洲冬大麦群体籽粒磷素、磷酸酶及快速萌发的表型分析第132-134页
        6.3.5 欧洲冬大麦群体籽粒磷素营养、磷酸酶与快速萌发的遗传比较第134-136页
    6.4 讨论与结论第136-143页
        6.4.1 环境对籽粒营养成分的影响高于其对盐胁迫下萌发性状的影响第136-137页
        6.4.2 籽粒淀粉、蛋白质及总酚对盐胁迫下萌发性状的潜在影响第137-138页
        6.4.3 籽粒Phy和Pi对籽粒萌发的盐耐受性贡献不同第138-139页
        6.4.4 基于GWAS定位的大麦籽粒磷素营养与萌发性状的遗传关系第139-141页
        6.4.5 结论第141-143页
第七章 大麦根系性状的GWAS定位第143-164页
    7.1 研究背景第143-145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145-149页
        7.2.1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计第145-147页
        7.2.2 根系性状的测定第147页
        7.2.3 GWAS定位及统计分析第147-149页
    7.3 结果与分析第149-159页
        7.3.1 欧洲冬大麦根部性状的表型分析第149-153页
        7.3.2 欧洲冬大麦根部性状的GWAS定位第153-155页
        7.3.3 欧洲冬大麦不同时期根部性状的比较第155-159页
    7.4 讨论与结论第159-164页
        7.4.1 不同根性状反映不同的根系发育状态第159-160页
        7.4.2 大麦根系性状遗传位点的比较第160-161页
        7.4.3 四叶期是侧根发育重要的过渡期第161-163页
        7.4.4 结论第163-164页
第八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第164-183页
    8.1 基于数学拟合曲线的参数性状与初始性状的比较第164-167页
    8.2 盐胁迫介导的形态响应与作物盐耐受性的关系第167-168页
    8.3 全文共处或重叠遗传位点的比较及其候选基因第168-176页
    8.4 调节大麦萌发期盐耐受性的潜在机制第176-177页
    8.5 根系发育与盐胁迫介导的根系趋向性第177-181页
    8.6 全文结论第181-183页
第九章 展望第183-185页
    9.1 盐胁迫下萌发性状中离子浓度的分析及其定位第183页
    9.2 候选基因的功能性验证第183-184页
    9.3 盐胁迫下根系的再生长机制第184页
    9.4 挖掘大麦种质资源自然遗传变异的优势第184-185页
参考文献第185-218页
致谢第218-219页
附录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第219-220页

论文共2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离子辐射诱发水稻生物学剂量效应机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光学成像技术的柑橘黄龙病快速检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