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7页 |
| ·粒子物理学概述 | 第10页 |
| ·标准模型理论 | 第10-12页 |
| ·粒子分类 | 第10-11页 |
| ·相互作用 | 第11-12页 |
| ·强子态 | 第12页 |
| ·粒子物理实验 | 第12-13页 |
| ·粲物理实验研究与发展 | 第13-15页 |
| ·粲偶素家族 | 第13-14页 |
| ·粲介子和粲重子 | 第14-15页 |
|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Ⅱ)和北京谱仪(BESⅢ) | 第17-29页 |
| ·北京正负电子对掩机(BEPCⅡ) | 第17-19页 |
| ·北京谱仪(BESⅢ)简介 | 第19-28页 |
| ·束流管(Beam Pipe) | 第20-21页 |
| ·主漂移室(Main Drift Chamber) | 第21-23页 |
| ·飞行时间计数器(Time of Flight) | 第23-24页 |
| ·电磁量能器(Electromagnetic Calorimeter) | 第24-26页 |
| ·μ子鉴别器(Muon Identifier) | 第26-28页 |
| ·超导磁铁(Superconducting Magnet)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ψ(4040)→ D_s~+D_s~-,D_s~+→l~+ν纯轻衰变过程分析 | 第29-49页 |
| ·D_s的单标记 | 第29-30页 |
| ·衰变常数f_(D_s~+) | 第30页 |
| ·数据样本和BOSS环境 | 第30-31页 |
| ·分析方法 | 第31页 |
| ·事例筛选 | 第31-39页 |
| ·事例的初选条件 | 第31-33页 |
| ·单tag事例的进一步挑选 | 第33-39页 |
| ·事例的终选条件 | 第39页 |
| ·事例选择效率和本底分析 | 第39-44页 |
| ·事例选择效率 | 第39-41页 |
| ·本底分析 | 第41-43页 |
| ·Inclusive MC数据拟合结果与分支比输入输出检查 | 第43-44页 |
| ·核查真实数据的R(l~+ν)值 | 第44-47页 |
| ·μ~+μ~-事例检查R(μ~+ν) | 第44-46页 |
| ·J/ψ→ρ~0π~0事例检查R(τ~+ν) | 第46-47页 |
| ·实验结果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误差分析 | 第49-60页 |
| ·带电径迹重建效率的误差 | 第49-50页 |
| ·粒子辨别带来的误差 | 第50页 |
| ·末态衰变带来的分支比的误差 | 第50页 |
| ·反冲端中性束团在电磁量能器上最大能量的cut条件 | 第50-51页 |
| ·参数R(l~+ν)的不确定性 | 第51-53页 |
| ·本底不确定性 | 第53-56页 |
| ·D_s本底形状不确定性带来的误差 | 第53-55页 |
| ·非D_s本底形状不确定性带来的误差 | 第55-56页 |
| ·拟合范围带来的误差 | 第56-57页 |
| ·D_s~+tag事例数的误差 | 第57-58页 |
| ·总的系统误差 | 第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衰变常数f_(D_s~+) | 第60-62页 |
| ·计算衰变常数f_(D_s~+) | 第60页 |
| ·实验结果对比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