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综合效益比较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环境背景 | 第11-12页 |
1.1.2 行业背景 | 第12-13页 |
1.1.3 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6 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20-22页 |
1.6.1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1.6.2 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第22-30页 |
2.1 绿色建筑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2.1.1 绿色建筑概念 | 第22页 |
2.1.2 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差异 | 第22-23页 |
2.1.3 发展绿色建筑应遵循的规则 | 第23-24页 |
2.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第24-26页 |
2.2.1 国际标准 | 第24-25页 |
2.2.2 中国标准 | 第25-26页 |
2.3 基于AHP-熵权法的综合权重确定 | 第26-30页 |
2.3.1 层次分析法 | 第26-28页 |
2.3.2 熵权法 | 第28-29页 |
2.3.3 综合权重的计算方法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绿色建筑综合效益指标体系构建 | 第30-42页 |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0-31页 |
3.2 综合效益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页 |
3.3 综合效益指标构成及其赋值依据 | 第31-36页 |
3.3.1 经济效益 | 第32-34页 |
3.3.2 环境效益 | 第34页 |
3.3.3 社会效益 | 第34-36页 |
3.4 综合效益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6-40页 |
3.4.1 层次分析法初步确定权重 | 第36-38页 |
3.4.2 熵权法修正主观权重 | 第38-39页 |
3.4.3 综合权重的确定 | 第39-40页 |
3.5 绿色建筑综合效益指标分级标准的确定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绿色建筑综合效益评价 | 第42-56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42-49页 |
4.1.1 南方地区 | 第42-45页 |
4.1.2 江淮之间 | 第45-47页 |
4.1.3 北方地区 | 第47-49页 |
4.2 案例指标值计算 | 第49-50页 |
4.3 指标标准化计算 | 第50-51页 |
4.4 绿色建筑综合效益评价分值计算 | 第51-53页 |
4.4.1 准则层评价分值计算 | 第51页 |
4.4.2 目标层评价分值计算 | 第51-53页 |
4.5 绿色建筑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第53-56页 |
4.5.1 经济效益 | 第54页 |
4.5.2 环境效益 | 第54-55页 |
4.5.3 社会效益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6-6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5.2 研究建议 | 第56-60页 |
5.2.1 一般性建议 | 第57页 |
5.2.2 南方地区 | 第57-58页 |
5.2.3 江淮之间 | 第58-59页 |
5.2.4 北方地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 绿色建筑综合效益指标权重确定专家调查表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