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常生活审美化到艺术公赏力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1.1 日常生活审美化 | 第11-13页 |
1.1.2 艺术公赏力 | 第13-14页 |
1.2 研究思路及意义 | 第14-16页 |
第2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 | 第16-21页 |
2.1 传统美学观念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 | 第16-17页 |
2.2 消费文化与资本主义逻辑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 第17-19页 |
2.3 当代中国审美泛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 | 第19-21页 |
第3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中国及艺术公赏力的提出 | 第21-29页 |
3.1 日常生活审美化概念进入中国 | 第21-22页 |
3.2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局限 | 第22-25页 |
3.2.1 过度审美化对美的背离 | 第22-24页 |
3.2.2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 | 第24-25页 |
3.3 艺术公赏力的形成契机 | 第25-29页 |
3.3.1 近代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 | 第25-26页 |
3.3.2 新世纪的艺术状况和国家文艺政策调整 | 第26-29页 |
第4章 艺术公赏力的理论表征 | 第29-37页 |
4.1 艺术公赏力的概念及其内涵 | 第29-31页 |
4.2 艺术公赏力作为方法 | 第31-34页 |
4.2.1 艺术家维度的表现 | 第31-32页 |
4.2.2 公众维度的表现 | 第32-33页 |
4.2.3 新媒体环境与艺术公共领域的自由 | 第33-34页 |
4.3 艺术素养论 | 第34-37页 |
第5章 艺术公赏力的批判性 | 第37-43页 |
5.1 艺术公共领域的当代构建 | 第37-38页 |
5.2 艺术公共领域的对话 | 第38-39页 |
5.3 询构批评 | 第39-41页 |
5.3.1 询构批评的含义 | 第40页 |
5.3.2 询构批评的引导和教育功能 | 第40-41页 |
5.4 艺术公赏力与艺术民主的可能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