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1 引言 | 第11-23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 1.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1.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 1.2.1 国内文献研究 | 第13-18页 | 
| 1.2.1.1 农村低保标准的研究 | 第13-15页 | 
| 1.2.1.2 财政分担农村低保资金的研究 | 第15-16页 | 
| 1.2.1.3 实施管理的研究 | 第16-17页 | 
| 1.2.1.4 瞄准对象的研究 | 第17-18页 | 
| 1.2.2 国外文献研究 | 第18-20页 | 
| 1.2.2.1 对贫困的认识 | 第18-19页 | 
| 1.2.2.2 保障标准测算方法的研究 | 第19页 | 
| 1.2.2.3 对社会救助瞄准效率的研究 | 第19-20页 |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第20-21页 |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 1.4 论文的重点、难点和不足 | 第22-23页 | 
| 1.4.1 论文的重点 | 第22页 | 
| 1.4.2 论文的难点 | 第22页 | 
| 1.4.3 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 1.5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 2 社会保障的公平理论 | 第23-26页 | 
| 2.1 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 | 第23-24页 | 
| 2.2 诺齐克的过程公平理论 | 第24页 | 
| 2.3 德沃金的权利平等理论 | 第24-25页 | 
| 2.4 公平性理论分析 | 第25-26页 | 
| 3 保障标准的公平性分析 | 第26-38页 | 
| 3.1 保障制度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 3.1.1 制度的演变 | 第26-27页 | 
| 3.1.2 制度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 3.1.2.1 保障对象界定方面 | 第27-28页 | 
| 3.1.2.2 家庭收入核算方面 | 第28页 | 
| 3.1.2.3 保障标准制定方面 | 第28-30页 | 
| 3.2 模型的选择与构建(ELES模型) | 第30-32页 | 
| 3.2.1 模型的选择 | 第30-31页 | 
| 3.2.2 模型的构建 | 第31-32页 | 
| 3.2.2.1 ELES模型 | 第31-32页 | 
| 3.2.2.2 甘肃省各市(州)农村低保标准测算模型 | 第32页 | 
| 3.3 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 | 第32-33页 | 
| 3.3.1 数据来源 | 第32-33页 | 
| 3.3.2 指标体系 | 第33页 | 
| 3.4 实证分析 | 第33-37页 | 
| 3.4.1 甘肃省2010-2014年农村低保标准的纵向公平性分析 | 第33-35页 | 
| 3.4.2 甘肃省14个市(州)农村低保标准的横向公平性分析 | 第35-37页 | 
| 3.5 结论及启示 | 第37-38页 | 
| 4 保障制度实施过程的公平性分析 | 第38-44页 | 
| 4.1 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 4.2 问卷的设计与统计 | 第39-40页 | 
| 4.3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40-41页 | 
| 4.4 有序多值Logistic模型及理论假设 | 第41-42页 | 
| 4.5 变量描述 | 第42-43页 | 
| 4.6 实证分析 | 第43-44页 | 
| 4.7 结论与启示 | 第44页 | 
| 5 制度实施结果的公平性分析 | 第44-50页 | 
| 5.1 二元Logistic模型及理论假设 | 第45-46页 | 
| 5.2 变量描述 | 第46-48页 | 
| 5.3 实证分析 | 第48-50页 | 
| 5.4 结论与启示 | 第50页 |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50-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附表 | 第57-58页 | 
| 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