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小儿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研究概况 | 第12-25页 |
1.1 现代医学的认识 | 第12-16页 |
1.1.1 慨念 | 第12页 |
1.1.2 与小儿慢性咳嗽的联系 | 第12-13页 |
1.1.3 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13-14页 |
1.1.4 诊断标准 | 第14页 |
1.1.5 治疗方案 | 第14-16页 |
(一)一般治疗 | 第15页 |
(二)药物治疗 | 第15-16页 |
(三)手术治疗 | 第16页 |
1.2 祖国医学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认识 | 第16-18页 |
1.2.1 病名 | 第16页 |
1.2.2 病因病机与治疗 | 第16-18页 |
1.3 关于黄连温胆汤 | 第18-24页 |
1.3.1 出处 | 第18-19页 |
1.3.2 处方组成和分析 | 第19页 |
1.3.3 相文献报道 | 第19-20页 |
1.3.4 现代药理研究 | 第20页 |
1.3.5 方剂组成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第20-24页 |
1.4 关于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 第24-25页 |
1.4.1 生产厂家 | 第24页 |
1.4.2 组成、方义分析 | 第24页 |
1.4.3 临床运用 | 第24-25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及分析 | 第25-39页 |
2.1 临床资料 | 第25-28页 |
2.1.1 一般资料 | 第25-26页 |
2.1.1.1 两组年龄比较 | 第25页 |
2.1.1.2 性别分布(本研究结果与性别无关) | 第25-26页 |
2.1.1.3 病程比较 | 第26页 |
2.1.2 诊断标准 | 第26-27页 |
2.1.3 纳入标准 | 第27页 |
2.1.4 排除标准 | 第27页 |
2.1.5 病例脱落标准及处理 | 第27-28页 |
2.1.6 终止试验标准 | 第28页 |
2.2 试验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2.2.1 治疗用药 | 第28-29页 |
2.2.2 用药疗程 | 第29页 |
2.2.3 服药期间生活、饮食注意及健康教育 | 第29-30页 |
2.3 观察指标 | 第30-32页 |
2.3.1 证候评分判定标准 | 第31-32页 |
2.3.2 疾病疗效标准 | 第32页 |
2.3.3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 第32页 |
2.4 不良事件(AE)的观察与处理 | 第32-33页 |
2.4.1 临床研究观察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 | 第32页 |
2.4.2 不良事件与药物因果关系的判断 | 第32-33页 |
2.4.3 不良事件的处理 | 第33页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3页 |
2.6 研究结果 | 第33-37页 |
2.6.1 脱落病例 | 第33-34页 |
2.6.2 证候疗效比较 | 第34-37页 |
2.6.3 不良反应情况 | 第37页 |
2.7 结论分析 | 第37-3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7页 |
第三部分 综述 | 第47-58页 |
1 古代医家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认识 | 第47-50页 |
1.1 病名 | 第47页 |
1.2 病因病机与治疗 | 第47-49页 |
1.3 辨证论治 | 第49-50页 |
2 现代医家对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认识 | 第50-53页 |
2.1 病名 | 第50-51页 |
2.2 病因、病机及治疗 | 第51-53页 |
3 现代医学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认识 | 第53-56页 |
3.1 病名 | 第53页 |
3.2 发病机制 | 第53页 |
3.3 治疗现状 | 第53-56页 |
(一)一般治疗 | 第53-54页 |
(二)药物治疗 | 第54页 |
(三)手术治疗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件1:小儿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临床研究观察表 | 第59-61页 |
临床实验知情同意书 | 第60-61页 |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