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土壤微生物学论文

祁连山阴阳坡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及群落构建机制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42页
    1.1 为何研究坡向对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调控机制?第10-12页
    1.2 为何研究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第12-23页
        1.2.1 丛枝菌根真菌是什么?有哪些特征?第12-16页
        1.2.2 丛枝菌根真菌的系统发育地位及多样性如何?第16-23页
    1.3 丛枝菌根真菌的生理生态功能有哪些?第23-31页
        1.3.1 丛枝菌根真菌如何影响植物的营养吸收?第23-25页
        1.3.2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有哪些?第25-27页
        1.3.3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有哪些?第27-28页
        1.3.4 丛枝菌根真菌如何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28-31页
    1.4 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及其功能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第31-34页
        1.4.1 影响丛枝菌根真菌的非生物环境因素有哪些?第31-33页
        1.4.2 影响丛枝菌根真菌的生物因素有哪些?第33-34页
        1.4.3 影响丛枝菌根真菌的随机因素有哪些?第34页
    1.5 丛枝菌根真菌的物种共存及群落构建的机制有哪些?第34-38页
        1.5.1 物种共存及其群落构建的机制有哪些?第34-36页
        1.5.2 丛枝菌根真菌的物种共存及其群落构建的机制有哪些?第36-38页
    1.6 本研究的立项依据、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8-42页
        1.6.1 研究背景、立项依据及研究意义第38-40页
        1.6.2 研究目标及内容第40-42页
第二章 实验设计及样品采集第42-47页
    2.1 样地描述第42-45页
    2.2 实验设计第45-46页
    2.3 样品采集第46-47页
第三章 坡向对环境要素及植被的影响第47-57页
    3.1 研究背景第47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7-51页
        3.2.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第47页
        3.2.2 植物理化性质测定第47-48页
        3.2.3 统计及分析第48-51页
    3.3 研究结果第51-55页
        3.3.1 阴阳坡不同生境环境因素差异性第51-53页
        3.3.2 阴阳坡不同生境植物群落特征及组成的差异性第53-55页
    3.4 讨论第55-57页
第四章 坡向对AM真菌群落构成的影响第57-78页
    4.1 研究背景第57-58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8-61页
        4.2.1 实验材料及样品第58页
        4.2.2 AM真菌群落根内、根外丰度的测定第58页
        4.2.3 基于克隆文库构建及DNA测序的AM真菌多样性第58-59页
        4.2.4 统计与分析第59-61页
    4.3 研究结果第61-74页
        4.3.1 本研究发现的AM真菌分类第62-65页
        4.3.2 阴阳坡AM真菌群落丰度、多样性及群落构成第65-71页
        4.3.3 AM真菌群落构成的影响因素第71-74页
    4.4 讨论第74-78页
        4.4.1 本研究与其他相关研究的比较第74页
        4.4.2 阴阳坡AM真菌丰度、多样性、群落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第74-76页
        4.4.3 基于根样品的和土壤样品的AM真菌多样性比较第76-78页
第五章 阴阳坡AM真菌群落分异机制第78-86页
    5.1 研究背景第78-79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79-80页
        5.2.1 实验材料及样品第79页
        5.2.2 统计与分析第79-80页
    5.3 研究结果第80-82页
        5.3.1 阴阳坡AM真菌群落的谱系结构第80页
        5.3.2 阴阳坡AM真菌群落的VT-物种丰度(VT-SAD)分布第80-82页
    5.4 讨论第82-86页
        5.4.1 阴阳坡AM真菌群落的谱系结构、VT-物种丰度分布及其分异机制.第82页
        5.4.2 阴阳坡AM真菌群落分异中的关键类群第82-86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6.1 主要创新点第86页
    6.2 主要研究结论第86-87页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111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吸光层制备及界面调控
下一篇:黄土高原土壤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的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