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荧光测温仪关键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1.1 引言 | 第9页 |
| 1.2 优势及对比 | 第9-11页 |
| 1.3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4 应用前景 | 第12-13页 |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2 荧光测温技术分析和关键技术 | 第15-19页 |
| 2.1 荧光产生机理 | 第15页 |
| 2.2 荧光寿命与温度的相关性 | 第15-16页 |
| 2.3 光纤荧光测温仪关键技术分析 | 第16-18页 |
| 2.3.1 主要组成部分 | 第17页 |
| 2.3.2 影响温度测量的关键因素 | 第17-18页 |
| 2.4 小结 | 第18-19页 |
| 3 光纤荧光测温仪的设计及实现 | 第19-51页 |
| 3.1 总体结构设计 | 第19-21页 |
| 3.1.1 光路部分 | 第19-20页 |
| 3.1.2 电路部分 | 第20-21页 |
| 3.2 光路设计 | 第21-32页 |
| 3.2.1 光路的搭建 | 第21-22页 |
| 3.2.2 部分元器件性能要求 | 第22-28页 |
| 3.2.3 光路的耦合 | 第28-30页 |
| 3.2.4 荧光光纤探头的制作 | 第30-32页 |
| 3.3 电路设计 | 第32-40页 |
| 3.3.1 电源控制模块 | 第32-34页 |
| 3.3.2 控制系统模块 | 第34-36页 |
| 3.3.3 光电转换模块 | 第36页 |
| 3.3.4 信号放大模块 | 第36-37页 |
| 3.3.5 通信模块 | 第37-38页 |
| 3.3.6 修正信号引入的原因及原理 | 第38-40页 |
| 3.4 软件设计 | 第40-44页 |
| 3.4.1 下位机软件 | 第40-41页 |
| 3.4.2 上位机软件 | 第41-44页 |
| 3.5 结构设计 | 第44-45页 |
| 3.6 算法设计 | 第45-50页 |
| 3.6.1 荧光余辉寿命计算 | 第45-47页 |
| 3.6.2 直流分量的处理 | 第47页 |
| 3.6.3 数据的平滑处理 | 第47-50页 |
| 3.7 小结 | 第50-51页 |
| 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51-73页 |
| 4.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51-52页 |
| 4.2 采样时间的选择 | 第52-54页 |
| 4.3 直流分量的选择对比 | 第54-57页 |
| 4.4 数据的平滑处理对比结果 | 第57-67页 |
| 4.4.1 预处理结果对比 | 第57-58页 |
| 4.4.2 平滑滤波处理结果及对比 | 第58-59页 |
| 4.4.3 递推加权滤波的改进及结果对比 | 第59-63页 |
| 4.4.4 消除抖动处理结果对比 | 第63-66页 |
| 4.4.5 组合滤波输出结果对比 | 第66-67页 |
| 4.5 荧光余辉寿命向温度换算 | 第67-71页 |
| 4.5.1 荧光余辉寿命与温度的换算关系 | 第67-70页 |
| 4.5.2 数据处理结果 | 第70-71页 |
| 4.6 小结 | 第71-73页 |
| 5 总结及展望 | 第73-75页 |
| 5.1 主要工作内容总结 | 第73页 |
| 5.2 创新点论述 | 第73-74页 |
| 5.3 不足及改进方向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