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舆情政府监管问题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1-18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二、网络舆情政府监管的必要性与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一) 网络舆情政府监管的现实必要性 | 第18-20页 |
1. 减少民意隔阂 | 第18页 |
2. 规避舆情倒逼 | 第18页 |
3. 提高政府公信力 | 第18-19页 |
4. 化解关联性社会冲突 | 第19页 |
5. 防范网络舆论危机 | 第19-20页 |
(二) 网络舆情政府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1. 网络治理理论 | 第20-21页 |
2. 议程设置理论 | 第21-22页 |
3. 生命周期理论 | 第22-23页 |
三、当前我国网络舆情政府监管的现状 | 第23-28页 |
(一) 网络舆情政府监管的机构设置 | 第23-24页 |
1. 地方观测站 | 第23页 |
2. 应对处置、组织协调部门 | 第23-24页 |
3. 第三方合作机构 | 第24页 |
(二) 网络舆情政府监管的主要对象和领域 | 第24-25页 |
1. 主要对象 | 第24页 |
2.主要领域 | 第24-25页 |
(三) 网络舆情政府监管的制度保障 | 第25-26页 |
1. 新闻发言人制度 | 第25页 |
2. 信息公开制度 | 第25-26页 |
3. 舆情回应制度 | 第26页 |
(四) 网络舆情政府监管的技术与手段 | 第26页 |
(五) 网络舆情政府监管的队伍建设 | 第26-27页 |
(六) 网络舆情政府监管的法律基础 | 第27-28页 |
四、我国网络舆情政府监管典型案例分析 | 第28-35页 |
(一) 广东茂名PX事件案例分析 | 第28-31页 |
1. 网络舆情概述 | 第28-29页 |
2. 案例分析 | 第29-31页 |
(二) 四川泸县太伏中学学生坠亡事件案例分析 | 第31-33页 |
1. 网络舆情概述 | 第31-32页 |
2. 案例分析 | 第32-33页 |
(三) 案例总结 | 第33-35页 |
1. 多元主体共同推动网络舆情热点 | 第33页 |
2. 政府“高压态势” | 第33页 |
3. 政府公信力不足 | 第33-35页 |
五、当前我国网络舆情政府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42页 |
(一) 网络舆情政府收集监测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1. 技术平台低下 | 第35页 |
2. 专业人员配备不足 | 第35-36页 |
(二) 网络舆情政府分析研判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1. 网络舆情的全局认识欠缺 | 第36页 |
2. 网络舆情管控的边界不清晰 | 第36-37页 |
3. 危机评判标准虚设 | 第37页 |
(三) 网络舆情政府处置引导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1. 应对机制不健全 | 第37-38页 |
2. 政府相关部门协同不足 | 第38-39页 |
3. 对话与协商机制缺失 | 第39页 |
4. 第三方组织缺位 | 第39-40页 |
(四) 网络舆情政府回应存在的问题 | 第40页 |
1. 回应避开焦点和关键问题 | 第40页 |
2. 信息公开不到位 | 第40页 |
(五) 网络舆情政府后续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1. 忽视网络民意 | 第40-41页 |
2. 监管观念陈旧 | 第41页 |
3. 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41-42页 |
六、网络舆情政府监管的国际经验 | 第42-48页 |
(一) 德国—加强对社交网站的监管 | 第42-43页 |
1. 打击网络极端言论 | 第42页 |
2. 法律限制 | 第42-43页 |
(二) 美国—多管齐下 | 第43-44页 |
1. 注重网络舆情的引导方式 | 第43页 |
2. 完善国家网络信息管理体制 | 第43-44页 |
3. 高科技技术运用与平台建设 | 第44页 |
(三) 新加坡—以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为上 | 第44-45页 |
1. 严格审查网络内容 | 第44-45页 |
2. 提高网络造谣成本 | 第45页 |
3. 完善法律监管体系 | 第45页 |
(四) 经验总结 | 第45-48页 |
1. 加强对社交媒体的监管 | 第45-46页 |
2. 行业自律 | 第46页 |
3. 完善网络信息审查制度 | 第46-47页 |
4. 提高网络舆情的引导技巧 | 第47-48页 |
七、完善我国网络舆情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48-55页 |
(一) 网络舆情政府收集监测的对策建议 | 第48-49页 |
1. 提高监测技术 | 第48页 |
2. 建设专业的监管队伍 | 第48-49页 |
(二) 网络舆情政府分析研判的对策建议 | 第49-50页 |
1. 重视网络舆情全局分析 | 第49页 |
2. 界定网络舆情管控的边界 | 第49-50页 |
3. 构建网络舆情指标体系 | 第50页 |
(三) 网络舆情政府处置引导的对策建议 | 第50-52页 |
1. 注重网络舆情与现实问题的互动 | 第50-51页 |
2. 建立政府部门的联动机制 | 第51页 |
3. 加强对社交平台和媒体的监管 | 第51-52页 |
4. 促进行业协会监管 | 第52页 |
(四) 网络舆情政府回应的对策建议 | 第52-53页 |
1. 实行信息公开、共享机制 | 第53页 |
2. 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 第53页 |
(五) 网络舆情政府后续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53-55页 |
1. 畅通民意表达机制 | 第53-54页 |
2. 转变监管观念 | 第54页 |
3. 完善和细化相关法律法规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