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微信自媒体场域中打工群体“能否说话”--基于北京皮村文学小组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第8-9页
    1.2 文献综述第9-13页
        1.2.1 对打工文学传播主体及传播内容的界定第9-10页
        1.2.2 对打工文学传播历程的梳理第10-11页
        1.2.3 打工文学与传播媒介的关系研究第11页
        1.2.4 对“底层能否说话”的探讨第11-13页
    1.3 理论基础——媒介场域理论第13-15页
    1.4 研究问题与思路第15-16页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样本选择第16-17页
        1.5.1 研究方法第16页
        1.5.2 研究样本选择第16-17页
    1.6 研究创新点第17-18页
第二章 微信自媒体场域的形成第18-26页
    2.1 微信自媒体的发展概况第18-19页
    2.2 微信自媒体场域的存在基础第19-26页
        2.2.1 运作逻辑第19-20页
        2.2.2 竞争幻象第20-21页
        2.2.3 竞争主体第21-22页
        2.2.4 行动惯习第22-24页
        2.2.5 竞争资本第24-26页
第三章 微信自媒体场域中打工文学的入场壁垒第26-32页
    3.1 自媒体时代的打工文学场——以北京皮村文学小组为代表第26-28页
    3.2 打工文学场的入场壁垒分析第28-32页
        3.2.1 基础壁垒第28-29页
        3.2.2 隐性壁垒第29-32页
第四章 场域内打工文学的符号权力生产与再生产研究第32-46页
    4.1 首发媒体对打工者身份的“底层”建构第32-34页
    4.2 微信自媒体场域内其他行动者的符号再生产第34-46页
        4.2.1 行动者类别第35-37页
        4.2.2 态度倾向第37-38页
        4.2.3 关注焦点第38-42页
        4.2.4 话语权呈现第42-44页
        4.2.5 关注周期第44-46页
第五章 对打工文学入场竞争的意义的思考第46-50页
    5.1 满足打工群体的自我表达需求与文化创作权利第46-47页
    5.2 符号资本的累积传递与转化第47页
    5.3 强化“新工人”身份的社会吁求第47-50页
第六章 微信自媒体场域中打工群体的话语策略思考第50-54页
    6.1 主流叙事与自身表达的博弈困境与策略第50-51页
    6.2 遵循微信自媒体场域运作惯习第51-52页
    6.3 话语形式多渠道多样化拓展第52页
    6.4 应加强社会政策层面的关怀第52-54页
结语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0-62页
致谢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南文化记忆的媒介呈现--《海南日报·海南周刊》(2008-2018)研究
下一篇:新媒体环境下的嘻哈文化传播模式探究--以《中国有嘻哈》文化推广节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