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创新点 | 第8-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4-21页 |
1.3.1 管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现状 | 第14-17页 |
1.3.2 地质灾害预报警技术 | 第17页 |
1.3.3 中国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 第17-18页 |
1.3.4 中国石油油气管道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 第18-20页 |
1.3.5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陕京管道沿线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 第23-37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3-25页 |
2.2.1 西区段——鄂尔多斯高原 | 第24页 |
2.2.2 中区段——山西山地 | 第24页 |
2.2.3 东区段——河北~北京平原 | 第24-25页 |
2.3 沿线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 | 第25-36页 |
2.3.1 沿线地质灾害概况 | 第25-27页 |
2.3.2 西区段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 | 第27-32页 |
2.3.3 中区段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 | 第32-34页 |
2.3.4 东区段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陕京管道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析 | 第37-51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分析 | 第37-42页 |
3.2.1 滑坡 | 第37-38页 |
3.2.2 崩塌和危岩 | 第38-39页 |
3.2.3 泥石流及洪水冲蚀 | 第39-40页 |
3.2.4 黄土湿陷和潜蚀 | 第40-42页 |
3.2.5 风蚀沙埋 | 第42页 |
3.2.6 采空塌陷 | 第42页 |
3.3 地质灾害预测评估 | 第42-45页 |
3.3.1 崩塌、滑坡 | 第43页 |
3.3.2 泥石流及洪水冲蚀 | 第43页 |
3.3.3 黄土湿陷和潜蚀 | 第43-45页 |
3.3.4 风蚀沙埋 | 第45页 |
3.3.5 采空塌陷和煤层自燃 | 第45页 |
3.4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 第45-50页 |
3.4.1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原则 | 第46页 |
3.4.2 地质灾害危险性定量分区方法 | 第46-47页 |
3.4.3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结果 | 第47-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陕京管道地质灾害半定量风险评估 | 第51-67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基本原理 | 第51-52页 |
4.3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简化模型 | 第52页 |
4.4 陕京输气管道地质灾害风险因素定性分析 | 第52-54页 |
4.4.1 事故树定性分析步骤 | 第53页 |
4.4.2 事故树的最小割集分析 | 第53页 |
4.4.3 事故树底事件结构重要度分析 | 第53-54页 |
4.5 管道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第54-58页 |
4.5.1 不确定层次分析法 | 第54-55页 |
4.5.2 风险因素权重计算步骤 | 第55-58页 |
4.6 实例分析——坡面水毁灾害风险评估 | 第58-66页 |
4.6.1 事故树分析 | 第58-59页 |
4.6.2 最小割集分析 | 第59-61页 |
4.6.3 事故树底事件结构重要度分析 | 第61-63页 |
4.6.4 管道坡面水毁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第63-64页 |
4.6.5 管道坡面水毁灾害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 第64-6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陕京管道地质灾害“一体化”防控技术 | 第67-93页 |
5.1 引言 | 第67页 |
5.2 陕京管道地质灾害监测原则 | 第67页 |
5.3 监测地灾点的选择与监测方案设计 | 第67-79页 |
5.3.1 地灾点的选择 | 第67-69页 |
5.3.2 监测方案设计 | 第69-79页 |
5.4 监测数据分析 | 第79-84页 |
5.4.1 物联网云平台 | 第79-80页 |
5.4.2 监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第80-84页 |
5.5 实例分析——滑坡预警标准制定 | 第84-92页 |
5.5.1 滑坡监测预警技术 | 第84-86页 |
5.5.2 滑坡预警标准确定 | 第86-92页 |
5.5.3 技术优势 | 第9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6章 陕京管道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与措施 | 第93-114页 |
6.1 引言 | 第93页 |
6.2 各阶段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措施 | 第93-98页 |
6.2.1 项目前期 | 第93页 |
6.2.2 管道建设期 | 第93-96页 |
6.2.3 管道运营期 | 第96-98页 |
6.2.4 黄土湿陷和潜蚀 | 第98页 |
6.2.5 风蚀沙埋 | 第98页 |
6.2.6 采空区塌陷 | 第98页 |
6.3 工程实例分析 | 第98-106页 |
6.3.1 工程概况 | 第98-100页 |
6.3.2 采空区天然状态稳定性分析 | 第100-101页 |
6.3.3 管沟开挖后采空区稳定性分析 | 第101-103页 |
6.3.4 管道铺设后采空区稳定性分析 | 第103-106页 |
6.3.5 结论分析 | 第106页 |
6.4 基于风险评估的咨询与专家管理系统 | 第106-113页 |
6.4.1 系统功能 | 第106页 |
6.4.2 系统介绍 | 第106-108页 |
6.4.3 功能使用 | 第108-109页 |
6.4.4 地质灾害数据管理 | 第109-11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6页 |
7.1 结论 | 第114-115页 |
7.2 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2页 |
附录A 管道地质灾害数据统计及滑坡预警模型、方法总结 | 第122-130页 |
附录B 管道地质灾害关键风险因素及专家判断矩阵调查表 | 第130-138页 |
附录C 主要地质灾害监测方法一览表 | 第138-139页 |
附录D 滑坡、崩塌关键防治措施统计表 | 第139-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42-14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