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缩略语(中英文解释) | 第15-16页 |
综述 | 第16-23页 |
1 软坚散结法的内涵及概念 | 第16页 |
2 软坚散结法的外延 | 第16-17页 |
2.1 祛邪软坚散结法 | 第16-17页 |
2.2 扶正软坚散结法 | 第17页 |
3 现代中医对软坚散结法认识 | 第17-18页 |
4 动物实验研究 | 第18-19页 |
4.1 改善微循环、降解病灶 | 第18页 |
4.2 抗癌作用 | 第18-19页 |
5 临床研究 | 第19-20页 |
5.1 循环系统 | 第19页 |
5.2 消化系统疾病 | 第19页 |
5.3 泌尿系统 | 第19页 |
5.4 内分泌系统 | 第19-20页 |
5.5 生殖系统 | 第20页 |
5.6 其他疾病 | 第20页 |
6 小结 | 第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3页 |
前言 | 第23-24页 |
第一部分 古代软坚散结法的文献研究 | 第24-38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4-25页 |
2.1 资料来源 | 第24-25页 |
2.2 文献校正 | 第25页 |
2.3 建立数据库,文献标注与规范化 | 第25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3 统计结果 | 第25-34页 |
3.1 朝代统计结果 | 第26页 |
3.2 疾病统计结果 | 第26-30页 |
3.3 方剂统计结果 | 第30-32页 |
3.4 中药统计结果 | 第32-33页 |
3.5 著作统计结果 | 第33-34页 |
4 讨论分析 | 第34-36页 |
4.1 朝代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4页 |
4.2 疾病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4-35页 |
4.3 中药统计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4.4 方剂统计结果分析 | 第36页 |
4.5 古籍统计结果分析 | 第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第二部分 软坚散结法现代临床运用文献研究 | 第38-49页 |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3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2.1 研究材料 | 第38-40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40页 |
3 研究结果 | 第40-45页 |
3.1 纳入研究的文献类型分布 | 第40页 |
3.2 纳入研究的样本量分布 | 第40-41页 |
3.3 纳入研究的发表年代分布 | 第41页 |
3.4 纳入研究的疾病分布 | 第41-43页 |
3.5 软坚散结法的复合治法分布 | 第43-44页 |
3.6 软坚散结法现代治疗措施分布 | 第44页 |
3.7 软坚散结法现代方剂类型分布 | 第44页 |
3.8 软坚散结法现代临床研究的疗效 | 第44-45页 |
3.9 软坚散结法临床研究不良反应情况 | 第45页 |
4 讨论与分析 | 第45-46页 |
4.1 发表数量波动增长,各文献类型占比发生变化,随机对照试验逐步增多 | 第45-46页 |
4.2 软坚散结法现代疾病谱较广且具有明显的特色 | 第46页 |
4.3 祛邪软坚散结法居于主导地位 | 第46页 |
4.4 软坚散结法的疗效与安全性 | 第46页 |
4.5 软坚散结法临床研究报道尚不完善 | 第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第三部分 散结镇痛胶囊VS孕三烯酮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eta分析 | 第49-60页 |
1 研究背景 | 第49页 |
2 资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2.1 检索策略 | 第49页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第49-50页 |
2.3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 第50页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50-51页 |
3 结果 | 第51-57页 |
3.1 检索结果 | 第51页 |
3.2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及一般情况 | 第51-54页 |
3.3 临床有效率 | 第54-55页 |
3.4 妊娠率 | 第55-56页 |
3.5 复发率 | 第56-57页 |
3.6 不良反应 | 第57页 |
3.7 敏感性分析 | 第57页 |
4 讨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介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