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0页 |
1.1 量子计算和模拟的基本概念 | 第19-25页 |
1.1.1 量子比特和量子逻辑门 | 第19-21页 |
1.1.2 量子线路 | 第21-22页 |
1.1.3 测量及读出 | 第22-23页 |
1.1.4 量子模拟 | 第23-25页 |
1.2 核磁量子计算 | 第25-27页 |
1.3 核磁共振中的量子控制 | 第27-29页 |
1.3.1 核磁共振中的重要控制任务 | 第27-28页 |
1.3.2 NMR中的控制理论和方法 | 第28-29页 |
1.4 本章总结 | 第29-30页 |
第2章 固态核磁简介 | 第30-52页 |
2.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 第32-34页 |
2.2 固态核磁谱仪 | 第34-35页 |
2.3 密度算符 | 第35-36页 |
2.4 哈密顿量 | 第36-40页 |
2.4.1 外部相互作用 | 第37-38页 |
2.4.2 内部相互作用 | 第38-40页 |
2.5 平均哈密顿量理论 | 第40-43页 |
2.5.1 传播子的迭代展开 | 第41-42页 |
2.5.2 含时微扰的平均处理 | 第42-43页 |
2.5.3 局限性 | 第43页 |
2.6 固态核磁技术 | 第43-47页 |
2.6.1 魔角旋转技术 | 第43-44页 |
2.6.2 高功率去耦 | 第44-45页 |
2.6.3 交叉极化 | 第45-46页 |
2.6.4 去耦——多脉冲谱线窄化 | 第46页 |
2.6.5 动态核极化 | 第46-47页 |
2.7 弛豫理论 | 第47页 |
2.7.1 弛豫现象 | 第47页 |
2.8 弛豫机制 | 第47-51页 |
2.8.1 半经典弛豫理论 | 第48-50页 |
2.8.2 期望值演化: Solomon方程 | 第50-51页 |
2.9 总结 | 第51-52页 |
第3章 液态核磁共振系统的选择性脉冲网络编译 | 第52-65页 |
3.1 背景 | 第52-53页 |
3.2 问题表述 | 第53-56页 |
3.3 理论 | 第56-59页 |
3.4 编译 | 第59-60页 |
3.5 数值模拟 | 第60-64页 |
3.6 总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固态核磁共振中利用多脉冲序列的自旋哈密顿量操控 | 第65-80页 |
4.1 背景介绍 | 第65页 |
4.2 理论 | 第65-69页 |
4.2.1 平均哈密顿量理论 | 第66-67页 |
4.2.2 平均哈密顿量可达集 | 第67-69页 |
4.3 同核去耦序列 | 第69-74页 |
4.3.1 同核去耦序列的约束性方程 | 第69-70页 |
4.3.2 基于Solid-echo脉冲序列 | 第70-71页 |
4.3.3 推导新型同核去耦序列 | 第71-74页 |
4.4 实验与结果 | 第74-79页 |
4.5 总结 | 第79-80页 |
第5章 移动系统的固态核磁中的瞬时NOE增强 | 第80-93页 |
5.1 背景介绍 | 第80-81页 |
5.2 理论 | 第81-84页 |
5.2.1 Solomon方程与增强因子 | 第81-82页 |
5.2.2 稳态NOE增强 | 第82页 |
5.2.3 瞬态NOE增强 | 第82-84页 |
5.2.4 脉冲NOE增强 | 第84页 |
5.3 实验 | 第84-86页 |
5.3.1 样品 | 第84-86页 |
5.3.2 实验设置 | 第86页 |
5.3.3 实验脉冲序列 | 第86页 |
5.4 结果和讨论 | 第86-90页 |
5.5 T_1测量的修正 | 第90-91页 |
5.6 结论 | 第91-9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2页 |
附录 A 一阶平均哈密顿量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