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5-23页 |
1.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1.1 纳入标准 | 第15页 |
1.2 排除标准 | 第15-16页 |
2.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2.1 改良电休克疗效判定 | 第16页 |
2.2 脑电图特征性分析方法 | 第16页 |
2.3 临床症状结构因子分析 | 第16-17页 |
2.4 主要仪器及评定工具 | 第17-18页 |
2.5 数据质量的控制 | 第18-19页 |
3.研究实施 | 第19-22页 |
3.1 一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收集 | 第19页 |
3.2 改良电休克治疗 | 第19-20页 |
3.3 静息态脑电数据采集设置 | 第20-21页 |
3.4 脑电功率谱 | 第21页 |
3.5 研究路线图 | 第21-22页 |
4.统计方法 | 第22-23页 |
结果 | 第23-32页 |
1.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以及临床症状评估 | 第23页 |
2.改良电休克抗抑郁疗效的单因素分析 | 第23-26页 |
2.1 MECT治疗后6周末2组间临床及脑电资料的单因素比较 | 第23-25页 |
2.2 MECT治疗后3个月末2组间临床及脑电资料的单因素比较 | 第25-26页 |
3.改良电休克抗抑郁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 第26-28页 |
3.1 6周末改良电休克抗抑郁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 第26-27页 |
3.2 3个月末改良电休克抗抑郁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 第27-28页 |
4.改良电休克抗抑郁疗效的预测模型 | 第28-32页 |
4.1 6周末改良电休克抗抑郁疗效的联合预测因子 | 第28-30页 |
4.2 3个月末改良电休克抗抑郁疗效的联合预测因子 | 第30-32页 |
讨论 | 第32-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综述 | 第45-70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