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论文

神木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6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3-14页
        1.2.3 土地利用模型研究进展第14-16页
    1.3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1 模型选择第16页
        1.3.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第16-17页
        1.3.3 土地利用优化第17页
    1.4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5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9-32页
    2.1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第19-21页
        2.1.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第19-20页
        2.1.2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第20-21页
    2.2 元胞自动机第21-23页
        2.2.1 元胞单元第22页
        2.2.2 元胞状态第22页
        2.2.3 领域第22-23页
        2.2.4 转换规则第23页
        2.2.5 时间第23页
    2.3 马尔科夫模型第23-25页
        2.3.1 马尔科夫过程第24页
        2.3.2 马尔科夫链第24页
        2.3.3 状态转移概率第24页
        2.3.4 状态转移概率矩阵第24-25页
    2.4 土地利用指数模型第25-27页
        2.4.1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第25-26页
        2.4.2 净变化量第26页
        2.4.3 交换变化量第26-27页
        2.4.4 总变化量第27页
    2.5 相关理论基础第27-32页
        2.5.1 可持续理论第27-28页
        2.5.2 多规合一理论第28-29页
        2.5.3 区位理论第29-30页
        2.5.4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论第30页
        2.5.5 环境公平理论第30-32页
第三章 神木市概况与数据预处理第32-43页
    3.1 神木市概况第32-33页
    3.2 神木市土地利用现状第33-35页
        3.2.1 神木市土地利用结构第33-34页
        3.2.2 神木市的土地利用特点第34-35页
        3.2.3 神木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第35页
    3.3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第35-43页
        3.3.1 数据来源第35-36页
        3.3.2 遥感数据预处理第36-43页
第四章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第43-59页
    4.1 模型选择第43-44页
        4.1.1 CA-Markov模型第43页
        4.1.2 土地利用指数模型第43-44页
    4.2 研究区域的CA-Markov模型第44-46页
        4.2.1 IDRISI数据处理第44页
        4.2.2 研究区的CA组成第44-45页
        4.2.3 马尔科夫模型第45-46页
    4.3 设置周期数第46页
    4.4 卡帕系数第46-48页
    4.5 土地发展模式第48-52页
        4.5.1 自然发展模式第49-50页
        4.5.2 可持续发展模式第50-52页
    4.6 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和空间分析第52-59页
        4.6.1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第52-53页
        4.6.2 土地利用净变化和交换变化第53-56页
        4.6.3 土地利用空间分析第56-57页
        4.6.4 模拟结果数量分析第57-58页
        4.6.5 模拟结果空间分析第58-59页
第五章 土地利用优化途径与对策第59-64页
    5.1 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第59-60页
        5.1.1 严格保护耕地第59页
        5.1.2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第59-60页
        5.1.3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第60页
    5.2 土地利用优化的方法第60-64页
        5.2.1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第60-61页
        5.2.2 集约使用建设用地第61-62页
        5.2.3 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第62页
        5.2.4 土地整治第62页
        5.2.5 土地功能分区第62-6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6.1 研究结论第64-65页
    6.2 研究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测绘新技术在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Landsat影像的宝鸡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对城市热岛强度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