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自动防撞系统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页 |
·汽车防撞雷达测距方式的比较 | 第13-16页 |
·超声波测距 | 第14页 |
·视频成像系统测距 | 第14页 |
·激光测距 | 第14页 |
·红外线测距 | 第14-15页 |
·毫米波雷达测距 | 第15-16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汽车自动防撞系统总体设计 | 第18-20页 |
·汽车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18-19页 |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19-20页 |
第3章 汽车动力学系统建模 | 第20-34页 |
·汽车动力学系统模型结构 | 第20-28页 |
·一阶发动机模型 | 第21-22页 |
·液力变矩器模型 | 第22-23页 |
·自动变速器模型 | 第23-25页 |
·车辆传动、行驶系及整车运动系统模型 | 第25-28页 |
·车辆纵向动力学系统模型 | 第28-29页 |
·车辆逆纵向动力学系统模型 | 第29-31页 |
·期望发动机力矩计算及逆发动机模型 | 第29-30页 |
·期望制动力矩计算及逆制动系模型 | 第30-31页 |
·执行器模型 | 第31-33页 |
·节气门执行器模型 | 第31-32页 |
·制动执行器模型 | 第32-33页 |
·汽车自动防撞动力学系统模型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安全距离模型 | 第34-40页 |
·实际制动距离的分析 | 第34-36页 |
·安全模型的建立 | 第36-38页 |
·模型主要参数的确定 | 第38-39页 |
·本车制动减速度值的确定 | 第38页 |
·驾驶员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38页 |
·制动器协调时间的确定 | 第38-39页 |
·安全间距的确定 | 第39页 |
·模型的确定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汽车自动防撞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40-53页 |
·上位控制器设计 | 第41-50页 |
·巡航控制系统上位控制器设计 | 第41-48页 |
·车间距保持上位控制器 | 第48-50页 |
·下位控制器的设计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汽车自动防撞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53-71页 |
·MSP430 微处理器 | 第53-56页 |
·MSP430 单片机性能 | 第53-55页 |
·单片机系统设计 | 第55-56页 |
·红外激光测距系统 | 第56-63页 |
·红外激光测距原理 | 第56-57页 |
·红外激光波长的选择 | 第57页 |
·激光器驱动电路 | 第57-59页 |
·放大电路 | 第59-60页 |
·计数触发电路设计 | 第60-61页 |
·测距计数电路 | 第61-63页 |
·系统电源设计 | 第63-64页 |
·速度传感器 | 第64-65页 |
·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设计 | 第65-67页 |
·制动执行器设计 | 第67-69页 |
·语音报警系统设计 | 第69-70页 |
·液晶显示模块设计 | 第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7章 汽车自动防撞系统软件设计 | 第71-78页 |
·编程软件开发环境的介绍 | 第71页 |
·系统软件设计 | 第71-77页 |
·主程序设计 | 第71-73页 |
·距离计算处理子程序 | 第73-74页 |
·车速计算子程序 | 第74-75页 |
·红外激光信号处理子程序 | 第75-76页 |
·报警及制动处理子程序 | 第76-77页 |
·电机控制子程序 | 第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8章 汽车自动防撞系统仿真 | 第78-84页 |
·控制器对自车速度和安全距离的控制的仿真实验 | 第78-80页 |
·巡航控制系统自适应 PD 模糊控制仿真 | 第80-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9章 全文总结及期望 | 第84-86页 |
·全文总结 | 第84-85页 |
·期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90-91页 |
论文附件 | 第9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