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产生与适用情况 | 第10-21页 |
第一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产生 | 第10-13页 |
一、出台背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化 | 第10-11页 |
二、价值取向——最大限度控制司法成本 | 第11-13页 |
第二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情况 | 第13-21页 |
一、Q市L区检察院《试行方案》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二、Q市L区检察院《试行方案》的运行效果 | 第14-15页 |
三、运行过程中实体层面显现的问题 | 第15-19页 |
四、症结所在——缺乏刑罚正当化根据的考察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刑罚正当化根据的理论考察 | 第21-32页 |
第一节 三种理论观点的简要梳理 | 第21-26页 |
一、报应刑论 | 第21-22页 |
二、目的刑论 | 第22-24页 |
三、并合论 | 第24-25页 |
四、我国刑罚正当化观念的演进历程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并合论下责任刑与预防刑关系考察 | 第26-28页 |
一、关于二者关系的两种观点 | 第26-28页 |
二、点的理论之提倡 | 第28页 |
第三节 影响预防刑的因素 | 第28-30页 |
第四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预防刑的裁量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刑罚正当化视野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重构 | 第32-44页 |
第一节 刑罚正当化视野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存在空间 | 第32-35页 |
一、实体正当与程序便宜之关系辨析 | 第32-33页 |
二、报应和预防因素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融合与分配 | 第33-35页 |
第二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重构的具体设想 | 第35-39页 |
一、确立认罪认罚的判定标准 | 第35-36页 |
二、引导被害人适度参与 | 第36页 |
三、附设人格评估制度 | 第36-37页 |
四、完善量刑细则 | 第37-38页 |
五、拓宽从宽处罚出路 | 第38-39页 |
六、设置阶梯化从宽幅度 | 第39页 |
第三节 《试行方案》的改良样本 | 第39-44页 |
一、修改的内容 | 第40页 |
二、增加的内容 | 第40-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