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前言 | 第14-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煤炭资源开采现状 | 第14页 |
1.1.2 采煤塌陷对人地关系的影响 | 第14页 |
1.1.3 复垦耕地质量状况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3.1 土壤紧实度的产生 | 第16-17页 |
1.3.2 紧实度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3 紧实度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4 紧实度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 第19页 |
1.3.5 存在问题与不足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5 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 第21-29页 |
1.5.1 地统计理论 | 第21-25页 |
1.5.2 分形理论 | 第25-27页 |
1.5.3 CT扫描技术 | 第27-2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43页 |
2.1 机械压实下复垦土壤紧实特征和“固-气”微结构 | 第29-37页 |
2.1.1 试验设计 | 第29-31页 |
2.1.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31-34页 |
2.1.3 数据处理 | 第34-37页 |
2.2 模拟压实下复垦土壤微生物活性特征 | 第37-40页 |
2.2.1 试验设计 | 第37-39页 |
2.2.2 样品采集 | 第39页 |
2.2.3 测试方法 | 第39-40页 |
2.3 典型复垦区紧实特征及对磷形态和热导率的影响 | 第40-43页 |
2.3.1 研究区概况 | 第40页 |
2.3.2 试验设计 | 第40-41页 |
2.3.3 样品采集与测试 | 第41-4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3-104页 |
3.1 采煤塌陷地复垦过程中的机械压实特征 | 第43-50页 |
3.1.1 TD80B型推土机碾压下复垦土壤紧实度基本统计特征 | 第43-46页 |
3.1.2 TD80B型推土机碾压下复垦土壤紧实度地统计特征 | 第46-50页 |
3.2 采煤塌陷地复垦过程中机械压实对土壤“固-气”微结构的影响 | 第50-80页 |
3.2.1 TD80B型推土机碾压下复垦土壤颗粒粒径分布 | 第50-62页 |
3.2.2 TD80B型推土机碾压下复垦土壤大孔隙分布 | 第62-75页 |
3.2.3 TD80B型推土机碾压下回填层土壤分形参数效应分析 | 第75-77页 |
3.2.4 TD80B型推土机碾压下复垦土壤分形特征参数与紧实度的关系 | 第77-80页 |
3.3 模拟机械压实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80-87页 |
3.3.1 模拟机械压实下土壤微生物 | 第80-82页 |
3.3.2 模拟机械压实下土壤呼吸 | 第82-85页 |
3.3.3 模拟机械压实下土壤酶 | 第85-87页 |
3.4 不同复垦模式土壤热导率状况 | 第87-95页 |
3.4.1 不同复垦模式下土壤热导率空间变化 | 第87-91页 |
3.4.2 复垦土壤热导率影响因素 | 第91-94页 |
3.4.3 复垦土壤热导率影响模型 | 第94-95页 |
3.5 不同填充材料下复垦土壤磷素状况 | 第95-104页 |
3.5.1 各充填复垦区土壤整体紧实特征及磷素含量 | 第95-96页 |
3.5.2 各充填复垦区不同土壤深度下紧实特征及磷素含量 | 第96-97页 |
3.5.3 各充填复垦区土壤磷形态分布 | 第97-102页 |
3.5.4 复垦土壤紧实影响土壤磷的有效性分析 | 第102-104页 |
4 讨论 | 第104-110页 |
4.1 复垦过程中机械碾压对土壤紧实度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4.1.1 复垦机械压实的特殊性 | 第104页 |
4.1.2 复垦机械压实下土壤紧实程度 | 第104-105页 |
4.1.3 降低复垦机械压实的措施 | 第105页 |
4.2 复垦过程中机械扰动压缩土壤对土壤“固-气”微结构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4.2.1 复垦过程中机械扰动土层对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4.2.2 复垦过程中机械压缩土壤对土壤大孔隙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4.3 模拟机械压实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4.4 复垦区土壤热导率和土壤无机磷分布 | 第108-110页 |
4.4.1 不同复垦模式土壤热导率分布特征 | 第108页 |
4.4.2 不同填充材料下不同形态无机磷分布特征 | 第108-110页 |
5 结论和创新点 | 第110-112页 |
5.1 结论 | 第110-111页 |
5.2 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