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显著对象的检测算法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缩略词表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3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5-20页
        1.2.1 显著对象检测的发展历史第15-16页
        1.2.2 显著对象检测的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2.1 先验线索驱动的显著对象检测算法第16-17页
            1.2.2.2 特征整合驱动的显著对象检测算法第17-18页
            1.2.2.3 深度学习驱动的显著对象检测算法第18-19页
        1.2.3 显著对象检测面临的挑战第19-20页
    1.3 本论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第20-21页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第21-23页
第二章 基于超对比度的显著对象检测算法研究第23-44页
    2.1 引言第23-25页
    2.2 基于超对比度的算法框架第25-26页
    2.3 超对比度特征的提取第26-32页
        2.3.1 区域相异度矩阵第26-29页
            2.3.1.1 空间相异度第27页
            2.3.1.2 颜色相异度第27-28页
            2.3.1.3 纹理相异度第28页
            2.3.1.4 边缘相异度第28页
            2.3.1.5 对象相异度第28-29页
        2.3.2 区域上下文第29页
        2.3.3 对比度变换第29-32页
            2.3.3.1 平均对比度第30页
            2.3.3.2 迈克尔逊对比度第30-31页
            2.3.3.3 方差对比度第31页
            2.3.3.4 偏态对比度第31-32页
        2.3.4 超对比度特征的可视化第32页
    2.4 显著预测模型的训练第32-33页
    2.5 邻域约束的显著对象分割模型第33-34页
    2.6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4-43页
        2.6.1 实验配置第34-35页
            2.6.1.1 数据库第34页
            2.6.1.2 参数设置第34页
            2.6.1.3 实现细节第34-35页
            2.6.1.4 评价指标第35页
        2.6.2 性能比较第35-38页
            2.6.2.1 超对比度特征vsDRFI特征第35-36页
            2.6.2.2 显著对象检测的性能比较第36-37页
            2.6.2.3 显著对象分割的性能比较第37-38页
            2.6.2.4 主观实验结果第38页
        2.6.3 分解实验第38-42页
            2.6.3.1 区域相异度第39-40页
            2.6.3.2 对比度变换第40-41页
            2.6.3.3 区域上下文第41-42页
        2.6.4 效率分析第42页
        2.6.5 深度卷积特征的融合实验第42-43页
    2.7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场景自适应的显著对象检测算法研究第44-59页
    3.1 引言第44-46页
    3.2 场景自适应的算法框架第46-47页
    3.3 图像场景类的生成算法第47-50页
        3.3.1 外观场景类第47-48页
        3.3.2 结构场景类第48-50页
    3.4 场景预测模型第50页
    3.5 显著对象检测器第50-51页
    3.6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1-59页
        3.6.1 实验配置第51-52页
            3.6.1.1 数据库第51页
            3.6.1.2 评价指标第51-52页
            3.6.1.3 参数设置第52页
        3.6.2 性能比较第52-55页
            3.6.2.1 客观实验结果第53-54页
            3.6.2.2 主观实验结果第54-55页
        3.6.3 场景类别及数量分析第55-57页
        3.6.4 效率分析第57-59页
第四章 场景与显著对象检测器的联合优化算法研究第59-70页
    4.1 引言第59页
    4.2 显著场景的联合学习框架第59-61页
        4.2.1 显著场景类的定义第60-61页
    4.3 基于高阶项的联合代价函数第61-63页
    4.4 基于潜变量的分解迭代优化第63页
    4.5 显著对象检测器第63-64页
    4.6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4-70页
        4.6.1 实验配置第64-65页
            4.6.1.1 数据库第64页
            4.6.1.2 评价指标第64-65页
            4.6.1.3 参数设置第65页
        4.6.2 性能比较第65-68页
            4.6.2.1 实验结果分析第65-66页
            4.6.2.2 迭代参数分析第66-67页
            4.6.2.3 通用性能分析第67-68页
        4.6.3 算法的可扩展性实验第68-70页
第五章 基于对象边界的显著谱增强算法研究第70-81页
    5.1 引言第70-72页
    5.2 基于潜在边界的显著增强第72-73页
    5.3 分解优化算法第73-74页
        5.3.1 次模函数的优化子问题第73页
        5.3.2 凸函数的优化子问题第73-74页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74-80页
        5.4.1 数据库及评价指标第74-75页
        5.4.2 客观实验结果及分析第75-77页
        5.4.3 主观实验结果及分析第77-79页
        5.4.4 模型参数分析第79-80页
    5.5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六章 基于深度卷积回归网络的显著谱质量评价研究第81-99页
    6.1 引言第81-83页
    6.2 深度显著谱质量评价网络第83-85页
    6.3 联合质量评价指标第85-87页
    6.4 质量评价模型的模型训练第87-88页
        6.4.1 联合指标的代价函数第87页
        6.4.2 训练数据的增广第87页
        6.4.3 模型参数的训练第87-88页
    6.5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88-93页
        6.5.1 实验设置第88页
        6.5.2 算法评价指标第88-89页
        6.5.3 主观实验结果第89页
        6.5.4 客观实验结果第89-91页
        6.5.5 测度数量的分析实验第91-93页
    6.6 显著谱质量评价的应用第93-98页
        6.6.1 最优显著谱筛选第94-95页
        6.6.2 显著谱排序第95-97页
        6.6.3 显著对象分割第97-98页
    6.7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99-101页
    7.1 全文总结第99-100页
    7.2 后续工作展望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移动变尺度目标检测与跟踪算法研究
下一篇:(全)同态加密及其在云计算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