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地理位置及自然景观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1 基础地质工作 | 第13页 |
1.2.2 物、化探工作 | 第13-14页 |
1.2.3 矿产方面 | 第14页 |
1.2.4 综合研究 | 第14页 |
1.2.5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 第14页 |
1.3 论文选题及项目依托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15-16页 |
1.6 取得成果与认识 | 第16-18页 |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 第18-35页 |
2.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带的划分 | 第18-20页 |
2.1.1 中祁连陆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中晚期岩浆弧带(Ⅰ3) | 第18-19页 |
2.1.2 疏勒南山—拉脊山早古生代缝合带(Ⅰ4) | 第19页 |
2.1.3 南祁连陆块(Ⅰ5) | 第19页 |
2.1.4 宗务隆山—青海南山晚古生代-早中生裂陷槽(Ⅰ6) | 第19-20页 |
2.2 勘查区地质背景 | 第20-27页 |
2.2.1 地层 | 第20-23页 |
2.2.2 岩浆岩 | 第23-24页 |
2.2.3 构造 | 第24-27页 |
2.3 勘查区地球物理特征 | 第27-31页 |
2.3.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27-28页 |
2.3.2 勘查区1:5万磁法异常特征 | 第28-31页 |
2.4 1:20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 第31-33页 |
2.5 矿产概况 | 第33-35页 |
第3章 勘查区地球化学特征 | 第35-48页 |
3.1 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 第35-39页 |
3.1.1 全区元素丰度特征 | 第35-36页 |
3.1.2 不同构造单元元素丰度特征 | 第36-37页 |
3.1.3 各地质单元中元素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3.1.4 元素离散特征 | 第38-39页 |
3.2 元素组合特征 | 第39-44页 |
3.2.1 聚类分析 | 第39-41页 |
3.2.2 因子分析 | 第41-44页 |
3.3 元素空间分布规律 | 第44-48页 |
3.3.1 元素空间分布 | 第44-45页 |
3.3.2 地球化学分区 | 第45-48页 |
第4章 异常评价与找矿方向 | 第48-75页 |
4.1 异常圈定和分类 | 第48-50页 |
4.1.1 异常下限的确定 | 第48-49页 |
4.1.2 异常圈定 | 第49页 |
4.1.3 异常分类 | 第49-50页 |
4.2 综合异常分布特征 | 第50-51页 |
4.3 重点异常评价 | 第51-62页 |
4.3.1 大马鸡沟HS22AuNi(CrSbHgCoCu)综合异常 | 第51-60页 |
4.3.2 果卜德HS76CuSn(BiAsWSbLi)综合异常 | 第60-62页 |
4.4 找矿远景区划分及找矿靶区的圈定 | 第62-75页 |
4.4.1 找矿远景区划分 | 第62-67页 |
4.4.2 找矿靶区的圈定 | 第67-7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