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23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储层沉积学第12-14页
        1.2.2 储层微观结构研究第14-15页
        1.2.3 储层评价方法第15-16页
        1.2.4 致密油第16-17页
    1.3 主要问题第17-18页
    1.4 主要内容、方法与思路第18-23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2 主要技术路线第19-20页
        1.4.3 完成主要工作量第20-22页
        1.4.4 主要创新点第22-23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3-27页
    2.1 区域构造概况第23-25页
    2.2 区域地层概况第25-27页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第27-39页
    3.1 地层对比标志第27-29页
    3.2 地层对比结果第29-39页
第四章 沉积相研究及砂体展布第39-74页
    4.1 物源及沉积体系分析第39-44页
        4.1.1 古水流特征第39-40页
        4.1.2 轻矿物组合及岩屑组分特征分析第40-42页
        4.1.3 重矿物组合分析第42-43页
        4.1.4 沉积体系分析第43-44页
    4.2 沉积相标志第44-50页
        4.2.1 岩性标志第44-45页
        4.2.2 沉积构造标志第45-48页
        4.2.3 古生物化石标志第48-49页
        4.2.4 测井相标志第49-50页
    4.3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第50-54页
    4.4 单井沉积相分析第54-60页
        4.4.1 新276井单井沉积相分析第55-56页
        4.4.2 庄204井单井沉积相分析第56-57页
        4.4.3 庄177井单井沉积相分析第57-58页
        4.4.4 池246井单井沉积相分析第58-60页
    4.5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第60-73页
        4.5.1 沉积相对比剖面第67页
        4.5.2 平面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第67-73页
    4.6 湖岸线的确定第73-74页
第五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第74-90页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74-83页
        5.1.1 砂岩结构特征第74-76页
        5.1.2 碎屑组分及填隙物特征第76-83页
    5.2 成岩作用第83-90页
        5.2.1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第83-86页
        5.2.2 成岩阶段划分第86-90页
第六章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第90-104页
    6.1 孔隙类型及特征第90-92页
    6.2 孔径分布第92-94页
    6.3 喉道类型第94页
    6.4 孔喉结构特征第94-104页
第七章 储层物性特征及非均质性第104-125页
    7.1 储层物性特征第104-111页
        7.1.1 岩心化验物性分析第104-107页
        7.1.2 测井解释物性分析第107-111页
        7.1.3 物性综合分析第111页
    7.2 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第111-117页
        7.2.1 沉积相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第111-112页
        7.2.2 岩石类型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第112页
        7.2.3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第112-116页
        7.2.4 致密储层成因分析第116页
        7.2.5 优质储层控制因素第116-117页
    7.3 储层的非均质性第117-125页
        7.3.1 层内非均质性第117-120页
        7.3.2 层间非均质性第120-121页
        7.3.3 平面非均质性第121-123页
        7.3.4 微观非均质性第123-125页
第八章 储层综合评价及有利区预测第125-157页
    8.1 储层级别划分标准第125-126页
    8.2 储层综合评价结果第126-134页
        8.2.1 长71油层组储层综合评价结果第126-130页
        8.2.2 长72油层组储层综合评价结果第130-132页
        8.2.3 长73油层组储层综合评价结果第132-134页
    8.3 含油富集规律研究第134-145页
        8.3.1 油藏类型第134-143页
        8.3.2 成藏要素第143-144页
        8.3.3 成藏模式第144-145页
    8.4 成藏有利区优选原则第145-146页
        8.4.1 沉积微相及砂体控制着有利区的分布第145页
        8.4.2 储层划分控制着有利区的分布第145页
        8.4.3 试油结果为有利区的划分提供动态数据第145页
        8.4.4 油藏实时勘探、评价动态指导着有利区的划分第145-146页
    8.5 成藏有利区预测结果第146-157页
        8.5.1 长71油层组预测结果第146-150页
        8.5.2 长72油层组预测结果第150-153页
        8.5.3 长73油层组预测结果第153-157页
结论与认识第157-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6页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66-167页
致谢第167-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哈边境布尔津—斋桑地区二叠系沉积充填与油气地质条件研究
下一篇:ABX3型钙钛矿化合物的带隙调控及磁、光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