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 第3-7页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5-19页 |
第一部分 万古霉素群体药物动力学研究及给药方案设计 | 第19-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1.2 数据收集 | 第20-21页 |
1.3 给药方案 | 第21页 |
1.4 血样采集 | 第21页 |
1.5 药品与仪器 | 第21页 |
1.6 分析软件 | 第21-22页 |
2 群体药动学模型的建立 | 第22-25页 |
2.1 NONMEM数据文件的建立 | 第22页 |
2.2 结构模型的选择 | 第22-23页 |
2.3 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 | 第23页 |
2.4 向前引入法建立全量回归模型 | 第23-24页 |
2.5 固定效应因素的逆向剔除,建立最终模型 | 第24页 |
2.6 模型的诊断和验证 | 第24-25页 |
3 给药方案的设计 | 第25页 |
4 结果 | 第25-31页 |
4.1 入组患者人口学分析 | 第25-26页 |
4.2 协变量模型化 | 第26-27页 |
4.3 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4.4 最终模型的诊断和验证 | 第28-30页 |
4.5 万古霉素给药方案 | 第30-31页 |
5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二部分 万古霉素群体药物动力学模型的临床应用 | 第33-42页 |
1 PPK模型的临床应用 | 第33-37页 |
1.1 案例一 | 第33-34页 |
1.2 案例二 | 第34页 |
1.3 案例三 | 第34-35页 |
1.4 讨论 | 第35-37页 |
2 血清胱抑素C作为肾功能指标预测万古霉素谷浓度 | 第37-4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2.1.1 病例选择 | 第37页 |
2.1.2 给药方案及血样采集 | 第37-38页 |
2.1.3 实验室分析方法 | 第38页 |
2.1.4 万古霉素谷浓度的预测 | 第38页 |
2.1.5 预测效能的评估及统计学方法 | 第38-39页 |
2.2 结果 | 第39页 |
2.3 讨论 | 第39-42页 |
第三部分 万古霉素的肾毒性分析 | 第42-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1.1 病例选择 | 第42页 |
1.2 数据收集 | 第42-43页 |
1.3 突验室分析方法 | 第43页 |
1.4 研究设计及分组 | 第43页 |
1.5 肾毒性的评定 | 第43页 |
1.6 统计学方法 | 第43-44页 |
2 结果 | 第44-47页 |
2.1 入组患者人口学分析 | 第44-46页 |
2.2 肾毒性分析 | 第46页 |
2.3 肾毒性的多因素分析 | 第46-47页 |
3 讨论 | 第47-49页 |
全文小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附录1 | 第58-59页 |
综述 | 第59-74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76页 |
附录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