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临床药理学论文--药物代谢动力学论文

万古霉素群体药物动力学模型建立及临床应用研究

个人简历第3-7页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第7-8页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前言第15-19页
第一部分 万古霉素群体药物动力学研究及给药方案设计第19-3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0-22页
        1.1 研究对象第20页
        1.2 数据收集第20-21页
        1.3 给药方案第21页
        1.4 血样采集第21页
        1.5 药品与仪器第21页
        1.6 分析软件第21-22页
    2 群体药动学模型的建立第22-25页
        2.1 NONMEM数据文件的建立第22页
        2.2 结构模型的选择第22-23页
        2.3 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第23页
        2.4 向前引入法建立全量回归模型第23-24页
        2.5 固定效应因素的逆向剔除,建立最终模型第24页
        2.6 模型的诊断和验证第24-25页
    3 给药方案的设计第25页
    4 结果第25-31页
        4.1 入组患者人口学分析第25-26页
        4.2 协变量模型化第26-27页
        4.3 模型的建立第27-28页
        4.4 最终模型的诊断和验证第28-30页
        4.5 万古霉素给药方案第30-31页
    5 讨论第31-33页
第二部分 万古霉素群体药物动力学模型的临床应用第33-42页
    1 PPK模型的临床应用第33-37页
        1.1 案例一第33-34页
        1.2 案例二第34页
        1.3 案例三第34-35页
        1.4 讨论第35-37页
    2 血清胱抑素C作为肾功能指标预测万古霉素谷浓度第37-42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7-39页
            2.1.1 病例选择第37页
            2.1.2 给药方案及血样采集第37-38页
            2.1.3 实验室分析方法第38页
            2.1.4 万古霉素谷浓度的预测第38页
            2.1.5 预测效能的评估及统计学方法第38-39页
        2.2 结果第39页
        2.3 讨论第39-42页
第三部分 万古霉素的肾毒性分析第42-4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2-44页
        1.1 病例选择第42页
        1.2 数据收集第42-43页
        1.3 突验室分析方法第43页
        1.4 研究设计及分组第43页
        1.5 肾毒性的评定第43页
        1.6 统计学方法第43-44页
    2 结果第44-47页
        2.1 入组患者人口学分析第44-46页
        2.2 肾毒性分析第46页
        2.3 肾毒性的多因素分析第46-47页
    3 讨论第47-49页
全文小结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8页
附录1第58-59页
综述第59-74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致谢第74-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5-76页
附录第76-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氯化两面针碱对人口腔鳞癌耐药细胞株KB/ADM移植瘤裸鼠的逆转作用
下一篇:美托洛尔对心理应激大鼠抗氧化功能及促eNOS脱偶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