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 PEDV病原学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2 PED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3 PED疫苗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4 伪狂犬病病毒作为载体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试验一: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重组伪狂犬病病毒的构建 | 第19-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2 结果 | 第24-27页 |
3 小结 | 第27-29页 |
试验二 伐昔洛韦筛选重组伪狂犬病病毒方法的建立 | 第29-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2 结果 | 第31-33页 |
3 小结 | 第33-35页 |
试验三 伐昔洛韦在小鼠体内抑制伪狂犬病野毒复制的研究 | 第35-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2 结果 | 第37-40页 |
3 小结 | 第40-42页 |
试验四 表达PEDV中国变异株S蛋白重组伪狂犬病病毒的构建 | 第42-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7页 |
2 结果 | 第47-51页 |
3 小结 | 第51-52页 |
全文总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2页 |
ABSTRACT | 第62-64页 |
附:作者读研期间发表文章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