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境因子采集与评价方法的研究及系统实现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森林生境因子采集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森林生境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2 相关技术概述 | 第13-19页 |
2.1 物联网简介 | 第13-15页 |
2.1.1 物联网的定义及特征 | 第13页 |
2.1.2 物联网体系结构 | 第13-14页 |
2.1.3 物联网、互联网、传感网的关系 | 第14-15页 |
2.2 传感器技术 | 第15页 |
2.3 ZigBee无线网络 | 第15-17页 |
2.3.1 ZigBee技术特点 | 第15-16页 |
2.3.2 ZigBee网络拓扑 | 第16-17页 |
2.4 移动通信技术 | 第17-1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3 森林生境因子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19-36页 |
3.1 基于物联网的采集系统架构 | 第19页 |
3.2 数据采集与传输 | 第19-28页 |
3.2.1 传感器的选择 | 第19-24页 |
3.2.2 传感节点结构设计 | 第24-25页 |
3.2.3 物联网网关结构设计 | 第25-26页 |
3.2.4 无线通讯协议格式设计 | 第26页 |
3.2.5 组建ZigBee网络 | 第26-27页 |
3.2.6 物联网网关接入网方式 | 第27-28页 |
3.3 数据异常检测与分析 | 第28-34页 |
3.3.1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28-29页 |
3.3.2 自回归模型建模基础 | 第29-31页 |
3.3.3 异常数据实时检测算法 | 第31-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4 森林生境评价模型 | 第36-45页 |
4.1 几种典型评价方法 | 第36-37页 |
4.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7-39页 |
4.2.1 评价方法比较与选择 | 第37-38页 |
4.2.2 模糊层次分析法原理 | 第38-39页 |
4.3 生境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9-44页 |
4.3.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9页 |
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9-40页 |
4.3.3 模糊一致矩阵的确立 | 第40-41页 |
4.3.4 利用FAHP方法确定权重 | 第41-42页 |
4.3.5 评分标准的建立 | 第42-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5 森林生境因子采集与评价系统设计及实现 | 第45-57页 |
5.1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第45-46页 |
5.1.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45页 |
5.1.2 系统总体设计 | 第45-46页 |
5.2 森林生境因子采集监测平台 | 第46-52页 |
5.2.1 数据库设计 | 第46-48页 |
5.2.2 功能模块设计及实现 | 第48-52页 |
5.3 森林生境因子评价系统 | 第52-56页 |
5.3.1 数据库设计 | 第52-53页 |
5.3.2 功能模块设计及实现 | 第53-56页 |
5.3.3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