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中兽药的特点及口服液剂型的应用优势 | 第10页 |
1.2 温热病的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1.2.1 温热病的概念 | 第10-11页 |
1.2.2 温热病的辨证论治 | 第11-13页 |
1.2.3 温热病初期病证的治疗方法 | 第13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4 莲蓝口服液中各味中药材的相关研究 | 第13-18页 |
1.4.1 板蓝根的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4.2 大青叶的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4.3 穿心莲的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第2章 莲蓝口服液的制备工艺 | 第18-2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2.1.1 仪器与试药 | 第18页 |
2.1.2 预实验 | 第18页 |
2.1.3 预实验样品中各成分含量检测 | 第18-19页 |
2.1.4 莲蓝口服液的制备 | 第19-2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2页 |
2.2.1 预实验中莲蓝口服液样品的各成分含量检测 | 第20-21页 |
2.2.2 穿心莲提取工艺样品中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检测 | 第21-22页 |
2.2.3 不同莲蓝口服液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检测 | 第22页 |
2.3 讨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莲蓝口服液的药效学研究 | 第24-3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3.1.1 仪器与试药 | 第24页 |
3.1.2 实验动物 | 第24页 |
3.1.3 莲蓝口服液的药效学实验 | 第24-25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25页 |
3.2 药效学实验结果 | 第25-28页 |
3.2.1 酵母发热模型的药效学实验结果 | 第25-27页 |
3.2.2 脂多糖发热模型的药效学实验结果 | 第27-28页 |
3.3 讨论 | 第28-30页 |
第4章 莲蓝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第30-48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4.1.1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4.1.2 样品与试药 | 第30页 |
4.2 方法与结果 | 第30-45页 |
4.2.1 大青叶的鉴别 | 第30-31页 |
4.2.2 板蓝根的鉴别 | 第31-33页 |
4.2.3 穿心莲的鉴别 | 第33-34页 |
4.2.4 (R,S)-告依春的含量测定 | 第34-39页 |
4.2.5 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测定 | 第39-45页 |
4.3 讨论 | 第45-46页 |
4.3.1 大青叶的鉴别 | 第45页 |
4.3.2 板蓝根的鉴别 | 第45-46页 |
4.3.3 穿心莲的鉴别 | 第46页 |
4.3.4 (R,S)-告依春的含量测定 | 第46页 |
4.3.5 穿心莲内酯与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测定 | 第46页 |
4.4 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莲蓝口服液的安全性评价 | 第48-56页 |
5.1 安全药理学试验 | 第48-49页 |
5.1.1 材料与方法 | 第48页 |
5.1.2 结果 | 第48页 |
5.1.3 讨论 | 第48-49页 |
5.2 急性毒性试验 | 第49-50页 |
5.2.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5.2.2 结果 | 第50页 |
5.2.3 讨论 | 第50页 |
5.3 长期毒性试验 | 第50-56页 |
5.3.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5.3.2 结果 | 第51-53页 |
5.3.3 讨论 | 第53-5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