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2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一) 国外关于毛泽东土地思想的研究综述 | 第15页 |
(二) 国内关于毛泽东土地思想的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五、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2-23页 |
第一章 毛泽东土地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23-34页 |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结构 | 第23-29页 |
(一) 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个阶级 | 第23-25页 |
(二) 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两个阶级 | 第25-29页 |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农村土地占有状况 | 第29-31页 |
(一) 毛泽东对湘赣边界土地状况的分析 | 第30页 |
(二) 毛泽东对寻乌县的调查 | 第30页 |
(三) 毛泽东对兴国县第十区的调查 | 第30-31页 |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农民所受的剥削状况 | 第31-34页 |
(一) 地租剥削 | 第31-32页 |
(二) 高利剥削 | 第32页 |
(三) 税捐剥削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毛泽东土地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第34-54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及其对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影响 | 第34-39页 |
(一) 通过革命手段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 | 第34-35页 |
(二)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国有化思想及其内容 | 第35-36页 |
(三) 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合作社思想 | 第36-37页 |
(四) 马克思土地思想对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影响 | 第37-39页 |
二、列宁土地思想及其对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影响 | 第39-46页 |
(一) “同盟者”的农民观 | 第39-41页 |
(二) 列宁的土地国有化观点 | 第41-45页 |
(三)列宁土地思想对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影响 | 第45-46页 |
三、斯大林的土地思想 | 第46-48页 |
(一) 国家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快速的改造小农经济 | 第46-47页 |
(二) 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的思想对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影响 | 第47-48页 |
三、孙中山土地思想 | 第48-54页 |
(一) “平均地权”思想 | 第49-50页 |
(二) “耕者有其田”思想 | 第50-52页 |
(三) 孙中山土地思想对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影响 | 第52-54页 |
第三章 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54-72页 |
一、萌芽阶段 | 第54-57页 |
(一) 第一阶段: 毛泽东对农民问题重要性初步的认识 | 第54-55页 |
(二) 第二阶段: 毛泽东对农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土地的主张 | 第55-57页 |
二、初步形成阶段 | 第57-60页 |
(一) 主张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 | 第57页 |
(二) 主张没收一切地主的土地以人口为标准平分土地 | 第57-58页 |
(三) 主张土地革命阶级路线 | 第58-60页 |
三、成熟阶段 | 第60-66页 |
(一) 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 第61-63页 |
(二) 土地改革总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 第63-66页 |
四、发展阶段 | 第66-72页 |
(一) 建国后的土改方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形成与颁布 | 第66-68页 |
(二) 新中国合作化运动的实践 | 第68-70页 |
(三) 人民公社时代 | 第70-72页 |
第四章 毛泽东土地思想的核心内涵和主要特征 | 第72-89页 |
一、毛泽东土地思想的核心内涵 | 第72-83页 |
(一) 毛泽东土地地权思想 | 第72-73页 |
(二) 毛泽东土地国有的思想 | 第73-74页 |
(三) 毛泽东土地农有思想 | 第74-76页 |
(四) 毛泽东土地集体所有思想 | 第76-83页 |
二、毛泽东土地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83-89页 |
(一) 内涵丰富,具有人民性 | 第83-84页 |
(二) 实事求是,具有客观性 | 第84-86页 |
(三) 解放思想,具有创新性 | 第86-87页 |
(四) 与时俱进,具有灵活性 | 第87-89页 |
第五章 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历史价值 | 第89-99页 |
一、政治意义: 毛泽东土地革命思想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 第89-95页 |
(一) 毛泽东土地思想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源动力 | 第89-91页 |
(二) 毛泽东土地政策为革命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 第91-95页 |
二、经济意义: 土地改革为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 第95-97页 |
(一) 土地改革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 第95-96页 |
(二) 农业合作化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波助澜 | 第96-97页 |
三、社会作用: 毛泽东土地思想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创造条件 | 第97-99页 |
(一) 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重塑了社会阶级结构 | 第97-98页 |
(二) 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重塑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 第98-99页 |
第六章 毛泽东土地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99-109页 |
一、坚持“三农”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第99-104页 |
(一) 当前“三农”问题的现状 | 第99-100页 |
(二)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三农”优先发展战略 | 第100-104页 |
二、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原则,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104-106页 |
(一)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原则不动摇 | 第104-105页 |
(二) 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105-106页 |
三、坚持调适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 第106-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