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32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NO的发现、合成及特性 | 第9-21页 |
| ·一氧化氮的结构 | 第11-14页 |
| ·一氧化氮的化学法制备 | 第14页 |
| ·一氧化氮的反应性 | 第14-17页 |
| ·NO的生物化学作用 | 第17-18页 |
| ·NO的生理作用 | 第18-19页 |
| ·NO的生理病理作用 | 第19-21页 |
| ·NO的检测方法 | 第21-29页 |
| ·电化学方法 | 第21-23页 |
| ·NO_2~-/NO_3~-法 | 第23-24页 |
| ·差分吸收光谱法 | 第24页 |
| ·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法、电子顺磁共振(EPR)法以及电子自旋共振(ESR)法 | 第24-25页 |
| ·荧光分光光度法、化学荧光方法以及NO荧光分子探针 | 第25-26页 |
| ·环鸟苷酸(cGM P)测定法、生物检定法 | 第26-27页 |
| ·高铁(甲基)血红蛋白法 | 第27页 |
| ·化学发光方法 | 第27-28页 |
| ·光解-光化学发光法(photolysis-chemilumi-nescence) | 第28-29页 |
| ·水杨酸酯及其稀土配合物 | 第29-32页 |
| 第二章 稀土水杨酸酯配合物对NO的选择性识别 | 第32-60页 |
| ·实验部分 | 第32-36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2-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58页 |
| ·高氯酸钇和水杨酸甲酯与NO的选择性显色反应 | 第36-37页 |
| ·亚硝基化反应的证明 | 第37-40页 |
| ·高氯酸钇和水杨酸甲酯与NO显色的浓度依赖关系 | 第40-42页 |
| ·高氯酸钇和水杨酸甲酯吸收NO后储存时间对显色的影响 | 第42-43页 |
| ·NO吸收方式对显色的影响 | 第43-44页 |
| ·乙酸乙酯吸收NO的储存稳定性 | 第44-45页 |
| ·酸碱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 第45页 |
| ·外加水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 第45-46页 |
| ·高氯酸钇、水杨酸甲酯以及NO的最佳反应配比 | 第46-49页 |
| ·乙酸乙酯吸收NO-高氯酸钇和水杨酸甲酯作显色剂的NO识别 | 第49-51页 |
| ·显色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显色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及反应活化能的测定 | 第53-55页 |
| ·提高显色反应温度以缩短显色时间 | 第55-56页 |
| ·NO的识别条件及方法 | 第56-57页 |
| ·NO的乙酸乙酯吸收液的红外光谱 | 第57-58页 |
| ·NO的高氯酸钇及水杨酸甲酯的乙酸乙酯吸收液的红外光谱 | 第58页 |
| ·结论 | 第58-60页 |
|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