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柔性支撑的压电共振泵的设计及试验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压电隔膜泵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国外压电隔膜泵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内压电隔膜泵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共振型压电隔膜泵的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3.1 国外压电共振泵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2 国内压电共振泵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4 本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1.4.1 本文选题意义 | 第23-24页 |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共振泵用方形压电振子的设计分析 | 第26-44页 |
2.1 方形压电振子的提出 | 第26-27页 |
2.2 方形压电振子的设计 | 第27-30页 |
2.2.1 压电陶瓷 | 第27-28页 |
2.2.2 压电振子的基板 | 第28-29页 |
2.2.3 方形压电振子的安装方式 | 第29-30页 |
2.3 方形压电振子的驱动形式 | 第30-31页 |
2.3.1 驱动波形及特点 | 第30-31页 |
2.3.2 驱动电压及方向 | 第31页 |
2.4 方形压电振子的刚度计算 | 第31-35页 |
2.5 方形压电振子的仿真分析 | 第35-37页 |
2.5.1 静力学分析 | 第35-36页 |
2.5.2 模态分析 | 第36-37页 |
2.6 方形压电振子试验测试 | 第37-42页 |
2.6.1 方形压电振子静态输出性能试验 | 第38-40页 |
2.6.2 方形压电振子动态输出性能试验 | 第40-42页 |
2.6.2.1 方形压电振子阻抗测试分析 | 第40-41页 |
2.6.2.2 方形压电振子动态特性 | 第41-4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共振泵用被动截止阀的设计研究 | 第44-58页 |
3.1 被动截止阀的种类及特点 | 第44-48页 |
3.1.1 悬臂梁阀 | 第44-45页 |
3.1.2 伞形阀 | 第45-46页 |
3.1.3 轮式阀 | 第46-47页 |
3.1.4 被动截止阀的选用 | 第47-48页 |
3.2 轮式阀的运动分析 | 第48-52页 |
3.2.1 轮式阀的工作过程 | 第48-49页 |
3.2.2 轮式阀的运动模型 | 第49-51页 |
3.2.3 阀片运动曲线 | 第51-52页 |
3.3 轮式阀型共振泵的流量分析 | 第52-53页 |
3.4 轮式阀性能的试验研究 | 第53-56页 |
3.4.1 轮式阀性能测试样机 | 第53-55页 |
3.4.2 试验装置 | 第55页 |
3.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5-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共振泵振动系统的设计分析 | 第58-74页 |
4.1 共振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58-59页 |
4.1.1 共振泵的结构 | 第58-59页 |
4.1.2 共振泵的工作原理 | 第59页 |
4.2 共振泵泵腔单元的分析研究 | 第59-64页 |
4.2.1 泵腔隔膜模型的建立 | 第60-62页 |
4.2.2 泵腔的容积变化量计算 | 第62-64页 |
4.2.3 弹性隔膜机构的刚度计算 | 第64页 |
4.3 共振泵驱动单元的分析 | 第64-69页 |
4.3.1 弹片式传振块结构分析 | 第64-65页 |
4.3.2 驱动单元的动力学模型 | 第65-69页 |
4.4 共振泵振动系统的性能测试 | 第69-72页 |
4.4.1 谐振频率的测试 | 第70-71页 |
4.4.2 振动系统的幅频特性测试 | 第71-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共振泵性能的试验研究 | 第74-86页 |
5.1 共振泵样机 | 第74页 |
5.2 共振泵性能测试方法 | 第74-76页 |
5.2.1 液体流量测试方法 | 第75页 |
5.2.2 输出压力测试方法 | 第75-76页 |
5.3 泵腔结构对共振泵性能影响的分析和试验研究 | 第76-79页 |
5.3.1 腔高对共振泵性能影响分析 | 第76-77页 |
5.3.2 腔高对性能影响试验 | 第77-78页 |
5.3.3 导流槽优化共振泵输出性能试验 | 第78-79页 |
5.4 单向阀对共振泵性能影响试验 | 第79-80页 |
5.5 硬心隔膜半径比对共振泵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 第80-81页 |
5.6 缓冲腔对共振泵性能影响的分析和试验研究 | 第81-83页 |
5.6.1 缓冲腔的设计分析 | 第81-82页 |
5.6.2 试验测试 | 第82-83页 |
5.7 共振泵性能的稳定性试验 | 第83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第6章 优化共振泵工作稳定性的方法研究 | 第86-98页 |
6.1 共振泵中气泡的来源 | 第86-87页 |
6.2 共振泵中气泡的危害 | 第87-91页 |
6.2.1 气泡在腔内的压力损失 | 第88-89页 |
6.2.2 气泡对单向阀性能影响 | 第89-90页 |
6.2.3 管路中气泡的压力损失 | 第90-91页 |
6.3 壁面浸润性优化共振泵 | 第91-93页 |
6.3.1 亲/疏水表面的特性 | 第91-92页 |
6.3.2 亲/疏水表面特性的试验分析 | 第92-93页 |
6.4 浸润性优化共振泵的试验研究 | 第93-96页 |
6.4.1 试验设计 | 第93-94页 |
6.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94-9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7章 结论 | 第98-10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98-99页 |
7.2 研究创新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4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