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混凝土组合梁全过程受力剪力滞效应分析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组合梁剪力滞效应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内外关于剪力滞效应的理论研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外关于剪力滞效应的数值方法研究 | 第16-18页 |
1.3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4 本文研究的工作 | 第19-21页 |
2 弹性阶段组合梁的有限梁单元开发和分析 | 第21-39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基于刚度法的梁柱单元理论 | 第21-23页 |
2.3 组合梁有限单元模型的公式推导 | 第23-27页 |
2.3.1 组合梁纵向位移的组成 | 第23-24页 |
2.3.2 翘曲函数的选择 | 第24-25页 |
2.3.3 组合梁的材料行为 | 第25-26页 |
2.3.4 组合梁的平衡方程 | 第26-27页 |
2.4 有限梁单元模型的开发 | 第27-34页 |
2.4.1 有限梁单元模型的参数及假定 | 第27-29页 |
2.4.2 有限梁单元模型的自由度 | 第29-32页 |
2.4.3 梁单元模型在Matlab中实现的步骤 | 第32-34页 |
2.5 有限梁单元模型的剪力滞分析 | 第34-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有限元分析程序OpenSees的介绍 | 第39-57页 |
3.1 引言 | 第39-41页 |
3.2 OpenSees程序的介绍 | 第41-43页 |
3.3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43-53页 |
3.3.1 截面恢复力模型 | 第43-47页 |
3.3.2 单元类型 | 第47-53页 |
3.4 模型的非线性分析 | 第53-55页 |
3.5 模型结果的后处理控制 | 第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4 弹塑性阶段组合梁的有限元分析 | 第57-75页 |
4.1 引言 | 第57-58页 |
4.2 基于OpenSees程序的材料二次开发 | 第58-64页 |
4.2.1 混凝土板和钢梁的本构关系 | 第58-62页 |
4.2.2 栓钉本构关系的二次开发 | 第62-64页 |
4.3 弹塑性阶段的有限元模型 | 第64-71页 |
4.3.1 双层梁单元模型 | 第65-67页 |
4.3.2 壳-梁单元模型 | 第67-70页 |
4.3.3 输出结果的处理 | 第70-71页 |
4.4 有限单元模型的剪力滞分析 | 第71-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5 剪力滞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5-83页 |
5.1 引言 | 第75页 |
5.2 宽跨比的影响 | 第75-76页 |
5.3 荷载类型的影响 | 第76-77页 |
5.4 剪力件连接程度的影响 | 第77-79页 |
5.5 混凝土开裂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 | 第79-8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6.2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附录A | 第89-91页 |
附录B | 第91-97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7-10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