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结构理论、计算论文--结构试验与检验论文

平面薄膜褶皱后力学行为的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现状第13-20页
        1.2.1 薄膜褶皱分析模型第13-17页
        1.2.2 薄膜褶皱变形特征的研究第17-19页
        1.2.3 薄膜褶皱后自振特性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第20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2 圆环膜受扭试验研究第22-44页
    2.1 试验方案设计第22-25页
        2.1.1 试验目的及方案第22-23页
        2.1.2 测量方法第23-24页
        2.1.3 试验误差控制第24-25页
    2.2 试验装置设计第25-33页
        2.2.1 装置精度控制第25-27页
        2.2.2 试验装置设计第27-30页
        2.2.3 试验步骤第30-33页
    2.3 试验研究的参数及其测量方法第33-35页
    2.4 扭转角的影响第35-37页
        2.4.1 褶皱构形第35-36页
        2.4.2 平均褶皱幅值第36页
        2.4.3 平均褶皱半波长第36-37页
    2.5 预张力的影响第37-40页
        2.5.1 褶皱构形第37-38页
        2.5.2 平均褶皱幅值第38-39页
        2.5.3 平均褶皱半波长第39-40页
    2.6 膜厚的影响第40-42页
        2.6.1 褶皱构形第40-41页
        2.6.2 平均褶皱幅值第41页
        2.6.3 平均褶皱半波长第41-42页
    2.7 本章小结第42-44页
3 圆环膜褶皱数值分析第44-74页
    3.1 基于板壳稳定理论的褶皱模型第44-47页
    3.2 平板型壳单元第47-50页
    3.3 有限元的求解方法第50-51页
    3.4 薄膜褶皱数值分析第51-53页
    3.5 试验与数值对比分析第53-56页
    3.6 位移加载下薄膜褶皱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6-64页
        3.6.1 扭转角的影响第57-58页
        3.6.2 预张力的影响第58-59页
        3.6.3 膜厚的影响第59-60页
        3.6.4 弹性模量的影响第60-61页
        3.6.5 泊松比的影响第61-63页
        3.6.6 极正交比的影响第63-64页
    3.7 力加载下薄膜褶皱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4-72页
        3.7.1 扭矩的影响第64-65页
        3.7.2 预张力的影响第65-67页
        3.7.3 膜厚的影响第67-68页
        3.7.4 弹性模量的影响第68-70页
        3.7.5 泊松比的影响第70-71页
        3.7.6 极正交比的影响第71-72页
    3.8 本章小结第72-74页
4 圆环膜褶皱后动力特性分析第74-114页
    4.1 薄膜的振动方程第74-75页
    4.2 薄膜褶后动力特性分析第75-76页
        4.2.1 动力特性分析方法第75页
        4.2.2 分析步骤第75-76页
    4.3 位移加载下影响因素分析第76-94页
        4.3.1 扭转角的影响第76-79页
        4.3.2 预张力的影响第79-82页
        4.3.3 膜厚的影响第82-86页
        4.3.4 弹性模量的影响第86-88页
        4.3.5 泊松比的影响第88-91页
        4.3.6 极正交比的影响第91-94页
    4.4 力加载下影响因素分析第94-112页
        4.4.1 扭矩的影响第94-97页
        4.4.2 预张力的影响第97-100页
        4.4.3 膜厚的影响第100-103页
        4.4.4 弹性模量的影响第103-106页
        4.4.5 泊松比的影响第106-109页
        4.4.6 极正交比的影响第109-112页
    4.5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5 结论与展望第114-116页
    5.1 结论第114-115页
    5.2 展望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0页
附录A第120-124页
附录B第124-126页
附录C第126-132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2-136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IM技术在工业化PC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广西粤东会馆建筑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