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8页 |
(二)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 第8-15页 |
1.蒋捷词研究综述 | 第8-12页 |
2.王沂孙词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三)本研究工作的意义 | 第15-16页 |
一、悼往伤今涕泪多——竹山词与碧山词题材之共性 | 第16-22页 |
(一)对优裕生活的怀想 | 第16-18页 |
1.“金粉屏边”的少年——蒋捷 | 第16-17页 |
2.“结客千金”的才子——王沂孙 | 第17-18页 |
(二)对故国沦亡的慨叹 | 第18-21页 |
1.蒋捷的萧寥梦境 | 第18-19页 |
2.王沂孙的衰飒秋声 | 第19-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二、一种哀思两样歌——竹山词与碧山词风貌之差异 | 第22-32页 |
(一)不同的情感特征 | 第22-24页 |
1.淡然无奈的竹山词 | 第22-23页 |
2.凄苦欲绝的碧山词 | 第23-24页 |
(二)不同的色彩呈现 | 第24-27页 |
1.清疏淡远的竹山词 | 第24-25页 |
2.秾艳绚丽的碧山词 | 第25-27页 |
(三)不同的艺术风格 | 第27-29页 |
1.奇特刚健的竹山词 | 第27-28页 |
2.雅正平和的碧山词 | 第28-29页 |
(四)不同的表达方式 | 第29-31页 |
1.质朴直率的竹山词 | 第29-30页 |
2.深隐曲折的碧山词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三、心态不同吐属异——竹山词与碧山词同中有异之原因探讨 | 第32-43页 |
(一)相似的经历与不同的心态 | 第32-38页 |
1.愤世入世与叹世避世——优裕生活之中的不同心态 | 第32-34页 |
2.旷达自适与沉闷忧郁——故国沦亡之后的不同心态 | 第34-36页 |
3.坚定自若与软弱矛盾——新朝征召之下的不同心态 | 第36-38页 |
(二)不同心态影响下的词学渊源 | 第38-41页 |
1.效仿稼轩、博采众长的竹山词 | 第38-39页 |
2.瓣香白石、独尊一体的碧山词 | 第39-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四、时风文运总相合——竹山词与碧山词接受之差异及原因 | 第43-58页 |
(一)曲折的接受历程 | 第43-50页 |
1.由隐及显与寂灭无闻——元明时期的不同境遇 | 第43-46页 |
2.一致称扬而各有侧重——阳羡派与浙西派的态度 | 第46-47页 |
3.“直率无味”与“品高味厚”——常州派的不同评价 | 第47-48页 |
4.“明白爽快”与晦涩颓靡——新派学人的不同评价 | 第48-50页 |
(二)接受差异之原因 | 第50-57页 |
1.时代背景的影响 | 第50-53页 |
2.词学观念的影响 | 第53-56页 |
3.流传状况的影响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