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道德教育论文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视野下的道德回报机制论

致谢第5-7页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导论第13-30页
    1.1 选题意义第14-15页
        1.1.1 理论意义第14页
        1.1.2 现实意义第14-15页
    1.2 研究综述第15-25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5-20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20-25页
        1.2.3 简要评述第25页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5-27页
        1.3.1 研究思路第25-26页
        1.3.2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4 研究重难点、创新点第27-30页
        1.4.1 研究重难点第27-28页
        1.4.2 研究创新点第28-30页
2 道德回报及其机制建立是否可能第30-51页
    2.1 道德回报的相关问题第30-40页
        2.1.1 道德回报的内涵第30-34页
        2.1.2 道德回报的思想渊源第34-38页
        2.1.3 道德回报的类型与方式第38-40页
    2.2 道德回报机制的建立是否可能第40-51页
        2.2.1 道德回报机制的逻辑合法性第40-43页
        2.2.2 道德回报机制的现实必然性第43-47页
        2.2.3 道德回报机制提供的现实保障第47-51页
3 建立道德回报机制的两难困境第51-67页
    3.1 道德回报机制与主体相关的困境第51-57页
        3.1.1 道德非功利性与利益回报是否冲突第51-53页
        3.1.2 道德回报机构是否应该建立第53-56页
        3.1.3 道德回报机制的立法是否可行第56-57页
    3.2 道德回报机制与客体相关的困境第57-67页
        3.2.1 传统义利观与道德回报思想是否冲突第58-60页
        3.2.2 道德回报的对象是否可以确定第60-64页
        3.2.3 道德回报是否可以进行定量区分第64-67页
4 建立道德回报机制的着力点第67-87页
    4.1 运用系统方法建立道德回报机构第67-72页
        4.1.1 道德回报委员会的指导思想和运行机制第67-69页
        4.1.2 道德回报委员会的主要部门和工作职责第69-72页
    4.2 运用反馈方法落实道德回报机制的具体路径第72-81页
        4.2.1 细化道德回报评价标准第72-75页
        4.2.2 形成道德回报实施方案第75-81页
    4.3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推动道德回报机制法律化第81-87页
        4.3.1 将“见危不救罪”列入刑法典第81-84页
        4.3.2 对救助行为提供可靠的法律保护第84-87页
5 结语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想象的共同体”建构的政治传播路径探究
下一篇:哈耶克论法律规则的变迁与权利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