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论文研究背景及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一、论文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有关“新生代导演”的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0-13页 |
一、著作 | 第11-12页 |
二、论文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中国电影中的“家” | 第15-26页 |
第一节 “家国”语境下电影中“家”文化的渐渐凸显 | 第16-22页 |
一、乱世下电影中的“家”(1905年——1949年9月): 传统与战争的碰撞 | 第16-18页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家”(1949年10月——1979年): 集体主义的宣扬 | 第18-21页 |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家”(1980年——1989年): 个人意识的觉醒 | 第21-22页 |
第二节 中国新生代导演电影中“家”的变迁 | 第22-26页 |
一、20世纪90年代: 对“家”的反叛 | 第22-24页 |
二、新世纪以来: 对“家”的反思和妥协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新生代导演虚实迥异的“家”影像建构 | 第26-34页 |
第一节 客观镜语下生活化的“家” | 第26-30页 |
一、平凡中的“家”: 家有琐事寻常过 | 第26-29页 |
二、矛盾中的“家”: 他家明月我处无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斑驳色彩下诗意化的“家” | 第30-34页 |
一、梦境中的“家”: 盗梦空间 | 第31-32页 |
二、山水中的“家”: 世外桃源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新生代导演的影像空间下“家”文化的三重市视阈 | 第34-44页 |
第一节 家庭——束缚个体的樊笼 | 第34-38页 |
一、婚姻围城中的突围 | 第34-36页 |
二、父母子女的对峙 | 第36-38页 |
第二节 家乡——与文明脱节的庇护 | 第38-41页 |
一、灰败的乡野农村 | 第38-40页 |
二、逃离者的精神归所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家园——失落无依的反思 | 第41-44页 |
一、失落的家园 | 第41-42页 |
二、失魂的游子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新生代导演电影中“家”文化叙事的边缘化 | 第44-52页 |
第一节 电影叙事本质中“家”的文化失语 | 第44-47页 |
一、“家”秩序的破碎 | 第45-46页 |
二、“家”寓言的崩塌 | 第46-47页 |
第二节 电影叙事策略对“家”文化的漠视 | 第47-52页 |
一、叙事创新中对文化内核的忽略 | 第48-49页 |
二、好莱坞影响下传统文化的消散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附录A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
在读期间发表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