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水文科学(水界物理学)论文--水文分析与计算论文

变化环境下锡林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拟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引言第15-2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3页
        1.2.1 极端降水事件分析第16-18页
        1.2.2 不同时间尺度降水特征分析第18页
        1.2.3 径流变化定量分析第18-19页
        1.2.4 地表水与地下水模型研究第19-23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3-25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3-25页
        1.3.2 技术路线第25页
    1.4 创新点第25-27页
2 研究区概况第27-32页
    2.1 自然地理状况第27-30页
        2.1.1 地理位置第27页
        2.1.2 地形地貌第27-28页
        2.1.3 气象水文条件第28-29页
        2.1.4 土壤植被第29-30页
    2.2 水文地质状况第30-32页
        2.2.1 地下水贮存条件第30-31页
        2.2.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第31-32页
3.极端降水事件分析第32-45页
    3.1 数据来源第32-34页
    3.2 研究方法第34-36页
        3.2.1 反距离加权法第34-35页
        3.2.2 趋势分析法第35-36页
        3.2.3 其他数据统计法第36页
    3.3 结果及分析第36-43页
        3.3.1 降水变化背景第36-37页
        3.3.2 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变化特征第37-41页
        3.3.3 极端降水指数的因子分析第41-42页
        3.3.4 极端降水指数对ENSO事件的响应第42-43页
    3.4 结论与讨论第43-45页
        3.4.1 讨论第43-44页
        3.4.2 主要结论第44-45页
4.流域不同时间尺度降水特征分析第45-55页
    4.1 数据来源第45页
    4.2 研究方法第45-48页
        4.2.1 序列趋势及突变检验法第45-46页
        4.2.2 未来趋势预测分析第46-47页
        4.2.3 周期分析第47-48页
    4.3 结果及分析第48-54页
        4.3.1 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趋势变化第48-49页
        4.3.2 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突变点分析第49-51页
        4.3.3 未来降水趋势分析第51-52页
        4.3.4 降水周期分析第52-54页
    4.4 结论与讨论第54-55页
        4.4.1 讨论第54页
        4.4.2 结论第54-55页
5 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定量分析第55-62页
    5.1 数据来源第55页
    5.2 研究方法第55-57页
        5.2.1 径流变化定量分析第55-56页
        5.2.2 潜在蒸发量计算第56-57页
        5.2.3 水文气象要素突变检验第57页
    5.3 结果及分析第57-60页
        5.3.1 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第57-58页
        5.3.2 径流变化影响因子定量分析第58-60页
    5.4 结论与讨论第60-62页
6 基于SWAT模型的锡林河流域地表径流模拟第62-79页
    6.1 模型简介第62-65页
    6.2 模型数据库构建第65-72页
        6.2.1 数字高程模型第65-66页
        6.2.2 土地利用数据第66-67页
        6.2.3 土壤类型数据第67-71页
        6.2.4 气象数据第71-72页
    6.3 流域空间离散化第72-74页
        6.3.1 子流域划分第72-73页
        6.3.2 水文响应单元(HRU)的生成第73-74页
        6.3.3 模型的运行第74页
    6.4 模型参数来的率定与验证第74-78页
        6.4.1 参数敏感性分析第74-76页
        6.4.2 模型参数校准与结果评价第76-78页
    6.5 结论与讨论第78-79页
        6.5.1 讨论第78页
        6.5.2 结论第78-79页
7 锡林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拟第79-94页
    7.1 Visual MODFLOW简介第79-81页
    7.2 SWATMOD耦合原理第81-82页
    7.3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第82-84页
        7.3.1 含水层结构概化第82-83页
        7.3.2 边界条件概化第83-84页
    7.4 数学模型第84页
    7.5 模型的离散第84-86页
    7.6 模型参数分区及初始条件第86-88页
    7.7 模型源汇项处理第88-89页
    7.8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第89-92页
        7.8.1 模型的识别第89-90页
        7.8.2 模型的验证第90-92页
    7.9 结论第92-94页
8 结论与展望第94-97页
    8.1 主要结论第94-95页
    8.2 不足与展望第95-97页
致谢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9页
作者简介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库车坳陷东部碎屑岩层新生代断层传播褶皱过程中的裂缝发育模式
下一篇: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水汽时空演变特征及水文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