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5-17页 |
综述一 星形胶质细胞、GFAP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 | 第17-26页 |
1 星形胶质细胞概述 | 第17-19页 |
1.1 星形胶质细胞形态 | 第18页 |
1.2 星形胶质细胞与血脑屏障 | 第18页 |
1.3 星形胶质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 | 第18-19页 |
1.4 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性蛋白——GFAP | 第19页 |
2 Ast、GFAP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 | 第19-21页 |
2.1 Ast对神经细胞内和突触间的神经递质的调节 | 第19-20页 |
2.2 Ast通过调节葡萄糖的代谢改善神经活性 | 第20-21页 |
2.3 Ast在介导炎症/免疫反应方面的作用 | 第21页 |
2.4 Ast与GFAP对神经元损伤作出的回馈反应 | 第21页 |
3 Ast、GFAP与抗抑郁的治疗 | 第21-22页 |
4 小结 | 第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6页 |
综述二 Glu-NMDA受体通路的变化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 | 第26-35页 |
1 抑郁症概述 | 第26-30页 |
1.1 抑郁症发病原因与机制 | 第26-27页 |
1.2 抑郁症发病的各种假说 | 第27-30页 |
1.2.1 传统单胺类假说 | 第27-28页 |
1.2.2 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假说 | 第28-29页 |
1.2.3 免疫反应与炎症因子 | 第29页 |
1.2.4 神经营养因子假说 | 第29-30页 |
2 | 第30-32页 |
2.1 Glu-GABA-NMDA-受体通路与谷氨酸兴奋性毒性 | 第30-31页 |
2.2 Glu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关系 | 第31-32页 |
3 小结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前言 | 第35-37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37-43页 |
1 抑郁症的概念 | 第37页 |
2 “抑郁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 | 第37-38页 |
3 古代中医文献对郁证的描述与治疗 | 第38页 |
4 抑郁症证型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38页 |
5 人体阳气与抑郁症的关系 | 第38-39页 |
6 肝脏阳气与肾阳的关系 | 第39-40页 |
7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与肝阳气虚的关系 | 第40-42页 |
7.1 心境低落 | 第40页 |
7.2 思维迟缓,认知功能损害 | 第40-41页 |
7.3 意志活动减退 | 第41页 |
7.4 躯体症状 | 第41-42页 |
8 结语 | 第42-43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43-86页 |
实验一 CUMS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行为学的改变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 | 第43-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2 结果 | 第46-53页 |
3 讨论 | 第53-58页 |
实验二 ELISA方法检测慢性CUMS应激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血清CORT的表达情况 | 第58-6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3 结果 | 第60-61页 |
4 讨论 | 第61-63页 |
实验三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UMS应激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海马GFAP与NR2B基因的表达 | 第63-7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63-6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4-69页 |
3 结果 | 第69-72页 |
4 讨论 | 第72-74页 |
实验四 Western blot检测CUMS应激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海马GFAP与NR2B蛋白的表达 | 第74-8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74-7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5-78页 |
3 结果 | 第78-80页 |
4 讨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9-91页 |
个人简介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