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一、绪论 | 第10-33页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10-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1、“同案不同判”的内涵与成因 | 第12-18页 |
2、媒体名誉侵权的抗辩事由 | 第18-21页 |
3、媒体名誉侵权构成要件 | 第21-25页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1、同案不同判 | 第25页 |
2、媒体名誉侵权 | 第25-26页 |
3、媒体侵权抗辩事由 | 第26-27页 |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27-33页 |
1、研究方法 | 第27-31页 |
2、研究思路 | 第31-33页 |
二、属抗辩事由的“同案不同判” | 第33-62页 |
(一) 抗辩事由的具体阐释 | 第33-36页 |
(二) “事实基本真实”中“同案不同判”现象辨析 | 第36-46页 |
1、部分内容失实或不当 | 第36-39页 |
2、“合理可信的消息来源”与“同案不同判” | 第39-46页 |
(三) “公众人物”的“同案不同判”现象辨析 | 第46-50页 |
1、“公众人物”的概念 | 第46-47页 |
2、“公众人物”的“同案不同判”现象分析 | 第47-50页 |
(四)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义务与“同案不同判” | 第50-60页 |
1、被侵权人“有效通知”的标准 | 第51-53页 |
2、网络服务提供者怠于采取措施的时间标准 | 第53-56页 |
3、网络服务提供者负主动审查义务的内容 | 第56-60页 |
(五) 网络媒体作为转载者的责任 | 第60-62页 |
三、媒体侵权构成要件角度的“同案不同判” | 第62-74页 |
(一) 内容违法性认定的“同案不同判”辨析 | 第64-67页 |
1、原告作为企业法人 | 第64-66页 |
2、原告作为普通公民 | 第66-67页 |
(二) 损害后果认定的“同案不同判”辨析 | 第67-70页 |
(三) 责任客体的举证责任分配 | 第70-74页 |
1、一般报道中“内容真实性”的举证责任分配 | 第70-72页 |
2、“转载信息的真实性”的举证责任分配 | 第72-74页 |
四、媒体名誉侵权案件“同案不同判”归纳与对比 | 第74-87页 |
(一) “同案不同判”总体情况归纳 | 第74-76页 |
(二) 侮辱性内容的认定标准仍模糊、不统一 | 第76-79页 |
(三) 举证责任的分配归属依旧不明确 | 第79-83页 |
(四) 转载媒体的责任承担仍存在分歧 | 第83-87页 |
五、“同案不同判”案件的部分要素的嬗变及成因 | 第87-102页 |
(一) “公众人物”作为抗辩事由的逐渐认同 | 第87-91页 |
(二) “合理可信的消息来源”适用的扩张 | 第91-94页 |
(三) 网络名誉侵权案件中“同案不同判”体现的变化 | 第94-97页 |
(四) 媒体名誉侵权案件“同案不同判”的成因 | 第97-102页 |
结语 | 第102-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附录一 | 第111-113页 |
附录二 | 第113-117页 |
附录三 | 第117-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