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3页 |
2 认罪认罚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3-21页 |
2.1 认罪认罚制度的相关概念及特征 | 第13-17页 |
2.1.1 认罪的学理界定 | 第13页 |
2.1.2 认罚法律概念的学理界定 | 第13-14页 |
2.1.3 认罪与认罚的关系辨析 | 第14-16页 |
2.1.4 认罪认罚从宽的法律价值基本内涵 | 第16-17页 |
2.2 检察机关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的法经济学基础 | 第17-21页 |
2.2.1 优化办案力量节省司法成本 | 第17页 |
2.2.2 节约司法资源提升司法效率 | 第17-18页 |
2.2.3 促进刑事司法边际效用的最大化 | 第18-19页 |
2.2.4 促进司法供需关系均衡 | 第19-21页 |
3 检察机关处理嫌疑人认罪认罚从宽案件时存在的问题 | 第21-35页 |
3.1 公正与效率在法律均衡方面没有得到统一 | 第21-24页 |
3.1.1 法律均衡在公正与效率层面的表现 | 第21页 |
3.1.2 司法公正的效用未达到最大化 | 第21-22页 |
3.1.3 边际效率未得到较好地控制案件办理不扎实 | 第22-23页 |
3.1.4 突破边际效率最大化后嫌疑人认罪认罚的自愿性难以保障 | 第23-24页 |
3.2 信息不对称下认罪认罚从宽的运行不规范 | 第24-26页 |
3.2.1 信息对嫌疑人认罪认罚决策的影响 | 第24页 |
3.2.2 嫌疑人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自愿认罪认罚 | 第24-25页 |
3.2.3 检察机关启动认罪认罚从宽程序决策存在随意性 | 第25页 |
3.2.4 检察机关对决策信息实质性审查弱化 | 第25-26页 |
3.3 认罪认罚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 | 第26-28页 |
3.3.1 认罪认罚的风险以及对风险的防控 | 第26页 |
3.3.2 检察机关办案时值班律师在场率不高提升认罪认罚的风险 | 第26-27页 |
3.3.3 值班律师的法律帮助效果有限 | 第27-28页 |
3.3.4 值班律师法律帮助的程序不规范 | 第28页 |
3.4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负外部性频现 | 第28-31页 |
3.4.1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负外部性 | 第28-29页 |
3.4.2 冒名顶替的负外部性 | 第29页 |
3.4.3 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负外部性 | 第29-30页 |
3.4.4 检察机关急于求成的负外部性 | 第30页 |
3.4.5 以引诱为目的的负外部性 | 第30-31页 |
3.5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运行难以实现博弈均衡 | 第31-35页 |
3.5.1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运行中的纳什均衡问题 | 第31页 |
3.5.2 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权保障不足难以形成纳什均衡 | 第31-32页 |
3.5.3 被害人利益诉求博弈难以均衡 | 第32-33页 |
3.5.4 权利救济的纳什均衡难以实现 | 第33页 |
3.5.5 法律文书表达形式的纳什均衡没有形成 | 第33-35页 |
4 检察机关处理嫌疑人认罪认罚案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40页 |
4.1 检察机关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的主观认识还不适应 | 第35-36页 |
4.1.1 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宏观认识有所偏差 | 第35页 |
4.1.2 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目标认识不到位 | 第35-36页 |
4.1.3 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手段认识发生曲解 | 第36页 |
4.2 规范性文件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规定有所欠缺 | 第36-37页 |
4.2.1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规范效力等级不高 | 第36页 |
4.2.2 办案机关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权利义务规定不详细 | 第36-37页 |
4.2.3 在法律程序上如何衔接存在疑问 | 第37页 |
4.3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的实施具有差异性 | 第37-38页 |
4.3.1 宽严相济政策掌握有所差异 | 第37-38页 |
4.3.2 检察机关与看守所值班律师沟通程度有所差异 | 第38页 |
4.4 检察机关在适用认罪认罚从宽程序时的经验不足 | 第38-40页 |
4.4.1 检察机关内部协作不协调 | 第38-39页 |
4.4.2 检察机关办案人员与律师沟通较少 | 第39-40页 |
5 法经济学视角下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检察环节运用的建议 | 第40-50页 |
5.1 强化司法效率与司法公正之间的法律均衡关系 | 第40-42页 |
5.1.1 明确案件范围强化司法统一性 | 第40页 |
5.1.2 设定定罪协商与量刑协商条件 | 第40-41页 |
5.1.3 完善证据开示规则 | 第41-42页 |
5.2 保障认罪认罚在信息足够充分的情况下运行 | 第42-44页 |
5.2.1 强化认罪认罚从宽程序启动条件的规范性 | 第42页 |
5.2.2 约束自由裁量权决策的规范性 | 第42-43页 |
5.2.3 强化对嫌疑人认罪认罚的自愿性审查 | 第43-44页 |
5.2.4 加强对嫌疑人认罪决策的实质性审查 | 第44页 |
5.3 加强认罪认罚实施过程的风险防控 | 第44-45页 |
5.3.1 加强对检察机关办案活动的制约降低办案风险 | 第44-45页 |
5.3.2 加强律师在检察机关办案过程的制衡与协调作用 | 第45页 |
5.4 消减虚假认罪认罚的负外部性 | 第45-47页 |
5.4.1 严格核实嫌疑人身份防范冒名顶替的现象 | 第45-46页 |
5.4.2 强化证明标准 | 第46页 |
5.4.3 规范讯问过程消除引诱现象 | 第46-47页 |
5.5 促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规范运行 | 第47-50页 |
5.5.1 保障被害人充分参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 第47页 |
5.5.2 完善被告人的上诉救济程序 | 第47-48页 |
5.5.3 保障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权 | 第48-49页 |
5.5.4 规范法律文书表达形式 | 第49-50页 |
6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作者简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