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 第11-12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2-13页 |
1.3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 第13-15页 |
第2章 锂离子动力电池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15-26页 |
2.1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 | 第15页 |
2.2 材料对锂离子动力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15-20页 |
2.2.1 正极材料 | 第15-17页 |
2.2.2 负极材料 | 第17-19页 |
2.2.3 电解液 | 第19-20页 |
2.2.4 隔膜 | 第20页 |
2.3 电池制造工艺及制造过程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20-22页 |
2.4 电池设计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22-23页 |
2.5 使用条件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2.6 本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2.6.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2.6.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3章 实验技术与仪器 | 第26-32页 |
3.1 实验试剂及材料 | 第26-27页 |
3.2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3.3 实验技术 | 第27-29页 |
3.3.1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 第27-28页 |
3.3.2 X射线衍射法 | 第28页 |
3.3.3 电池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28-29页 |
3.4 电池制备工艺 | 第29-32页 |
3.4.1 锂离子电池制备工艺流程图 | 第29页 |
3.4.2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过程 | 第29-32页 |
第4章 电池关键工艺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32-40页 |
4.1 LiNi_(0.8)Co_(0.15)Al_(0.05)O_2样品的结构和形貌 | 第32-33页 |
4.2 LiNi_(0.8)Co_(0.15)Al_(0.05)O_2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3-34页 |
4.2.1 LiNi_(0.8)Co_(0.15)Al_(0.05)O_2样品的充放电曲线 | 第33-34页 |
4.2.2 LiNi_(0.8)Co_(0.15)Al_(0.05)O_2样品的循环性能 | 第34页 |
4.3 负极材料结构和性能 | 第34-37页 |
4.3.1 硅碳负极材料的结构与形貌 | 第34-35页 |
4.3.2 硅碳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5-37页 |
4.4 不同电解液体系对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影响 | 第37页 |
4.5 不同正负极容量比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7-40页 |
第5章 电池结构设计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电化学性能影响研究 | 第40-50页 |
5.1 设计原理 | 第40-42页 |
5.2 四种设计电池实体图 | 第42-43页 |
5.3 不同极耳引出方式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43-46页 |
5.4 不同长宽比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46-48页 |
5.5 极耳引出方式和长宽比的综合因素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5.6 温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第6章 电池结构设计对锂离子动力电池性能影响分析 | 第50-59页 |
6.1 实验条件 | 第50页 |
6.2 试验方法 | 第50页 |
6.3 实验仪器 | 第50-51页 |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59页 |
6.4.1 XRD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6.4.2 SEM结果分析 | 第55-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