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第一章:文献综述 | 第11-33页 |
1 淀粉概述 | 第11-18页 |
1.1 淀粉的化学组成 | 第11-13页 |
1.1.1 直链淀粉 | 第11-12页 |
1.1.2 支链淀粉 | 第12-13页 |
1.2 淀粉的半晶体结构 | 第13-14页 |
1.3 淀粉的形态 | 第14-15页 |
1.4 淀粉的大小 | 第15-16页 |
1.5 淀粉的生物合成 | 第16-18页 |
1.5.1 淀粉的生物合成过程 | 第16-17页 |
1.5.2 淀粉合成中的关键酶 | 第17-18页 |
2 淀粉特性及其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2.1 淀粉的形态结构 | 第18-19页 |
2.2 淀粉的组成分析 | 第19页 |
2.3 淀粉的晶体结构 | 第19-20页 |
2.4 淀粉的热特性 | 第20-21页 |
2.5 淀粉的水解特性 | 第21页 |
2.6 淀粉的消化特性 | 第21-22页 |
3 高直链淀粉概述 | 第22-24页 |
3.1 高直链淀粉作物的培育意义 | 第22-23页 |
3.2 高直链淀粉作物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3.3 高直链淀粉作物胚乳淀粉粒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 | 第24页 |
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4-25页 |
5 参考文献 | 第25-33页 |
第二章:淀粉特性原位分析和不同大小淀粉粒纯化方法的建立 | 第33-65页 |
1 引言 | 第3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3-4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2.2 淀粉粒形态和组成的原位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2.2.1 淀粉粒形态的观察 | 第33-34页 |
2.2.2 淀粉粒组成的原位分析 | 第34页 |
2.3 热台偏光显微镜原位分析淀粉热特性的方法 | 第34-35页 |
2.3.1 淀粉糊化过程的原位观察 | 第34页 |
2.3.2 淀粉糊化温度的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2.3.3 淀粉体积膨胀的分析方法 | 第35页 |
2.4 淀粉粒在谷物成熟籽粒中分布的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2.4.1 成熟籽粒树脂干切片法的建立 | 第35页 |
2.4.2 切片染色与观察方法 | 第35-36页 |
2.4.3 籽粒不同区域淀粉充实度的分析方法 | 第36页 |
2.5 玉米淀粉大、中和小颗粒的纯化 | 第36-40页 |
2.5.1 过筛法 | 第36页 |
2.5.2 极端沉降法 | 第36-37页 |
2.5.3 逐级沉淀法 | 第37-38页 |
2.5.4 逐级上清法 | 第38-40页 |
2.5.5 甘油离心法 | 第40页 |
2.6 淀粉粒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及碘吸收光谱分析 | 第40-41页 |
2.7 统计分析 | 第4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1-62页 |
3.1 淀粉粒形态和组成的原位分析 | 第41-46页 |
3.1.1 淀粉粒形态的观察 | 第41-43页 |
3.1.2 淀粉粒组成的原位分析 | 第43-46页 |
3.2 热台偏光显微镜原位分析淀粉的热特性 | 第46-54页 |
3.2.1 淀粉粒糊化过程的观察 | 第46-47页 |
3.2.2 不同植物来源淀粉的糊化模式 | 第47-52页 |
3.2.3 淀粉的糊化温度 | 第52-53页 |
3.2.4 不同温度下淀粉的体积膨胀 | 第53-54页 |
3.3 淀粉粒在谷物成熟籽粒中的分布 | 第54-57页 |
3.3.1 谷物成熟籽粒的完整树脂切片 | 第54-55页 |
3.3.2 淀粉在成熟籽粒中的空间分布 | 第55-57页 |
3.4 玉米淀粉大、中和小颗粒的纯化 | 第57-62页 |
3.4.1 过筛法 | 第58页 |
3.4.2 自然沉降法 | 第58-61页 |
3.4.3 甘油离心法 | 第61页 |
3.4.4 不同纯化方法的比较 | 第61-62页 |
4 结论 | 第62页 |
5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第三章:高直链淀粉水稻异形淀粉粒的特性和发育 | 第65-95页 |
1 引言 | 第65-6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6-6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66页 |
2.2 淀粉粒形态、结构和热特性的原位分析方法 | 第66页 |
2.3 淀粉粒在成熟籽粒中的空间分布分析方法 | 第66页 |
2.4 淀粉粒形成的观察方法 | 第66页 |
2.5 淀粉粒在发育籽粒中的动态积累分析方法 | 第66页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66-6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7-90页 |
3.1 异形淀粉粒形态、结构和热特性的原位分析 | 第67-77页 |
3.1.1 异形淀粉粒的形态 | 第67-69页 |
3.1.2 异形淀粉粒的结构 | 第69-75页 |
3.1.3 异形淀粉粒的糊化特性 | 第75-77页 |
3.2 异形淀粉粒在成熟籽粒中的空间分布 | 第77-81页 |
3.3 异形淀粉粒形成的观察 | 第81-88页 |
3.4 异形淀粉粒在发育籽粒中的动态积累 | 第88-90页 |
4 结论 | 第90页 |
5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第四章:高直链淀粉玉米异形淀粉粒的结构和功能特性 | 第95-137页 |
1 引言 | 第9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5-99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95-96页 |
2.2 淀粉粒形态、结构和热特性的原位分析方法 | 第96页 |
2.3 玉米大、中和小淀粉粒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分析方法 | 第96-99页 |
2.3.1 大、中和小淀粉粒的纯化 | 第96页 |
2.3.2 淀粉粒的粒度分析 | 第96页 |
2.3.3 淀粉粒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及碘吸收光谱分析 | 第96页 |
2.3.4 淀粉粒的分子量分布分析 | 第96-97页 |
2.3.5 淀粉粒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97页 |
2.3.6 淀粉粒的短程有序结构分析 | 第97页 |
2.3.7 淀粉粒的固体核磁共振(~(13)C CP/MAS NMR)分析 | 第97-98页 |
2.3.8 淀粉粒的小角X射线散射分析 | 第98页 |
2.3.9 淀粉粒的膨胀势和可溶性分析 | 第98页 |
2.3.10 淀粉粒的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 第98页 |
2.3.11 淀粉粒的水解 | 第98-99页 |
2.3.12 淀粉粒的体外消化 | 第99页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9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99-129页 |
3.1 高直链淀粉玉米异形淀粉粒形态、结构和热特性的原位分析 | 第99-109页 |
3.1.1 异形淀粉粒的形态 | 第99-102页 |
3.1.2 异形淀粉粒的结构 | 第102-107页 |
3.1.3 异形淀粉粒的糊化特性 | 第107-109页 |
3.2 高直链淀粉玉米大、中和小淀粉粒的结构和功能特性 | 第109-129页 |
3.2.1 高直链淀粉玉米大、中和小淀粉粒的形态 | 第109页 |
3.2.2 高直链淀粉玉米大、中和小淀粉粒的粒径 | 第109-112页 |
3.2.3 高直链淀粉玉米大、中和小淀粉粒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 | 第112页 |
3.2.4 高直链淀粉玉米大、中和小淀粉粒的碘吸收光谱 | 第112-113页 |
3.2.5 高直链淀粉玉米大、中和小淀粉粒的分子量分布 | 第113-115页 |
3.2.6 高直链淀粉玉米大、中和小淀粉粒的XRD波谱 | 第115-117页 |
3.2.7 高直链淀粉玉米大、中和小淀粉粒的ATR-FTIR波谱 | 第117-118页 |
3.2.8 高直链淀粉玉米大、中和小淀粉粒的~(13)C CP/MAS NMR波谱 | 第118-120页 |
3.2.9 高直链淀粉玉米大、中和小淀粉粒的SAXS波谱 | 第120-121页 |
3.2.10 高直链淀粉玉米大、中和小淀粉粒的膨胀势和可溶性 | 第121-122页 |
3.2.11 高直链淀粉玉米大、中和小淀粉粒的热力学特性 | 第122-123页 |
3.2.12 高直链淀粉玉米大、中和小淀粉粒的水解特性 | 第123-124页 |
3.2.13 高直链淀粉玉米大、中和小淀粉粒的体外消化特性 | 第124-125页 |
3.2.14 玉米大、中和小淀粉粒分子结构与功能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125-129页 |
3.2.15 玉米大、中和小淀粉粒的聚类分析 | 第129页 |
4 结论 | 第129-130页 |
5 参考文献 | 第130-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目录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