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气象基本要素、大气现象论文--水汽、凝结和降水论文--降水论文--普通降水论文--降水引起的灾害论文

秦岭南北旱涝变化特征及趋势判断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第12-13页
        1.2.2 旱涝研究进展第13页
        1.2.3 秦岭南北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第13-14页
        1.2.4 自然灾害时空对称性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3 研究区概况第15-18页
        1.3.1 地理位置第15页
        1.3.2 秦岭南北分区情况第15-18页
    1.4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1 数据来源第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9-21页
        1.5.1 研究内容第19页
        1.5.2 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2章 秦岭南北气候变化特征第21-35页
    2.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第21页
        2.1.1 资料来源第21页
        2.1.2 研究方法第21页
    2.2 气温时空变化分析第21-24页
        2.2.1 气温时间演变特征第21-23页
        2.2.2 气温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第23-24页
    2.3 降水时空变化分析第24-27页
        2.3.1 降水时间演变特征第24-26页
        2.3.2 降水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第26-27页
    2.4 平均风速的时空变化分析第27-29页
        2.4.1 平均风速的时间变化统计第27-29页
        2.4.2 平均风速的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第29页
    2.5 平均相对湿度时空变化分析第29-32页
        2.5.1 平均相对湿度的时间变化统计第29-31页
        2.5.2 平均相对湿度的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第31-32页
    2.6 小结第32-35页
第3章 秦岭南北旱涝时空演变第35-43页
    3.1 资料和方法第35-37页
        3.1.1 资料来源第35页
        3.1.2 单站降水Z指数及等级划分第35-36页
        3.1.3 区域旱涝等级的确定第36-37页
    3.2 旱涝时间演变特征第37-41页
        3.2.1 年尺度旱涝变化特征第37-39页
        3.2.2 秦岭南北季尺度旱涝变化特征第39-41页
    3.3 小结第41-43页
第4章 对称性与秦岭南北旱涝趋势判断第43-75页
    4.1 研究方法第43-45页
        4.1.1 可公度计算第43-44页
        4.1.2 蝴蝶结构图的原理及绘制步骤第44-45页
        4.1.3 可公度结构系第45页
    4.2 秦岭南北年尺度旱涝趋势判断第45-61页
        4.2.1 秦岭以北年尺度旱灾趋势判断第45-47页
        4.2.2 秦岭以北年尺度涝灾趋势判断第47-50页
        4.2.3 秦岭山地年尺度旱灾趋势判断第50-52页
        4.2.4 秦岭山地年尺度涝灾趋势判断第52-55页
        4.2.5 秦岭以南年尺度旱灾趋势判断第55-57页
        4.2.6 秦岭南北年尺度旱灾趋势判断第57-59页
        4.2.7 秦岭南北年尺度涝灾趋势判断第59-61页
    4.3 秦岭南北各区季节尺度旱涝趋势判断第61-72页
        4.3.1 秦岭以北春季旱灾趋势判断第61-63页
        4.3.2 秦岭南北夏季旱灾趋势判断第63-65页
        4.3.3 秦岭以北秋季旱灾趋势判断第65-68页
        4.3.4 秦岭以北秋季涝灾趋势判断第68-69页
        4.3.5 秦岭南北冬季旱灾趋势判断第69-72页
    4.4 小结第72-75页
第5章 秦岭南北地区旱涝与太阳黑子的相关性分析第75-81页
    5.1 资料和方法第75页
    5.2 太阳活动对旱涝的影响第75-78页
        5.2.1 太阳活动与旱涝的相关性第76-77页
        5.2.3 太阳黑子峰谷值年附近的旱涝特征第77-78页
    5.3 小结第78-8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5页
    6.1 主要结论第81-83页
        6.1.1 秦岭南北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第81-82页
        6.1.2 秦岭南北地区的旱涝演变规律第82页
        6.1.3 秦岭南北地区的旱涝趋势判断第82-83页
        6.1.4 秦岭南北旱涝影响因子第83页
    6.2 本文创新点第83-84页
    6.3 研究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93页
致谢第93-9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弹性储能鸭式波浪能采集转换器的研究
下一篇:GPS/BDS双模软件接收机基带信号研究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