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控阵卫星跟踪系统原理与角度测量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 1.2 研究动态与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 1.3 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系统架构与总体方案设计 | 第16-26页 |
| 2.1 系统框图与流程 | 第16-20页 |
| 2.1.1 系统硬件框图 | 第16-17页 |
| 2.1.2 系统数据流程 | 第17-19页 |
| 2.1.3 系统工作流程 | 第19-20页 |
| 2.2 总体方案设计 | 第20-25页 |
| 2.2.1 角度搜索/捕获过程 | 第20-23页 |
| 2.2.2 角度跟踪过程 | 第23-25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相控阵天线波束控制与虚位技术研究 | 第26-37页 |
| 3.1 平面阵列和波束控制 | 第27-30页 |
| 3.2 虚位技术研究 | 第30-36页 |
| 3.2.1 波束跃度 | 第30-31页 |
| 3.2.2 数字移相器虚位技术 | 第31-35页 |
| 3.2.3 数字移相量化误差的影响 | 第35-36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相控阵天线比相法角度测量仿真研究 | 第37-64页 |
| 4.1 阵列形式与坐标定义 | 第37-38页 |
| 4.2 二维测角算法 | 第38-41页 |
| 4.2.1 二维测角直接法 | 第38-39页 |
| 4.2.2 二维测角间接法 | 第39-40页 |
| 4.2.3 系统实际处理方法 | 第40-41页 |
| 4.3 仿真实验验证 | 第41-42页 |
| 4.3.1 基本思想 | 第41-42页 |
| 4.3.2 仿真流程 | 第42页 |
| 4.4 理想情况下的测角仿真 | 第42-47页 |
| 4.4.1 理想情况下测向精度随SNR变化情况 | 第42-44页 |
| 4.4.2 理想情况下测向精度随快拍数变化情况 | 第44-45页 |
| 4.4.3 理想情况下侧向精度随入射角变化情况 | 第45-47页 |
| 4.5 非理想情况下的仿真结果 | 第47-60页 |
| 4.5.1 只考虑幅度不一致性 | 第47-52页 |
| 4.5.2 只考虑相位不一致性 | 第52-58页 |
| 4.5.3 幅度和相位误差都考虑的情况 | 第58-60页 |
| 4.6 幅相误差来源分析 | 第60-63页 |
| 4.6.1 数字式移相器与衰减器的误差 | 第61页 |
| 4.6.2 虚位技术引入的误差 | 第61-62页 |
| 4.6.3 馈电网络的误差 | 第62页 |
| 4.6.4 阵元失效的误差 | 第62页 |
| 4.6.5 其它的随机误差 | 第62-63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比相法二维角度测量实验研究 | 第64-74页 |
| 5.1 测试方案设计 | 第64-66页 |
| 5.1.1 数据采集系统硬件介绍 | 第64-65页 |
| 5.1.2 接收天线安装方式 | 第65-66页 |
| 5.2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 | 第66-67页 |
| 5.2.1 实验操作说明 | 第66页 |
| 5.2.2 实验数据处理 | 第66-67页 |
| 5.3 暗室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67-71页 |
| 5.3.1 俯仰角测角精度实验验证 | 第67-68页 |
| 5.3.2 不同码速率对测角误差影响 | 第68页 |
| 5.3.3 不同发射功率对测角误差影响 | 第68-69页 |
| 5.3.4 系统稳健性实验验证 | 第69-70页 |
| 5.3.5 二维测角精度实验验证 | 第70-71页 |
| 5.4 实验测试误差分析 | 第71-7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74-76页 |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74页 |
|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及内容 | 第74-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