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明(1368~1663年)论文

明代的“赐宴”和“赐食”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8页
绪论第8-13页
 一、研究回顾第8-11页
 二、结构框架和史料说明第11-13页
第一章 各式名目的“赐宴”、“赐食”第13-40页
 第一节 大宴及赐百官食第13-16页
  一、郊祀庆成宴第13-15页
  二、元旦、冬至、万寿圣节三大节宴和赐百官食第15-16页
 第二节 中宴和常宴第16-29页
  一、中宴第16-19页
  二、常宴第19-29页
 第三节 小宴和折宴第29-37页
  一、小宴第29-34页
  二、折宴第34-37页
 第四节 赐食第37-40页
  一、常例赐食第37-38页
  二、特例赐食第38-40页
第二章 赐宴和赐食的具体场景第40-53页
 第一节 赐宴的礼仪第40-46页
  一、座次第40-42页
  二、行酒与乐舞第42-46页
 第二节 宴桌和宴食第46-49页
  一、宴桌第46页
  二、宴食第46-49页
 第三节 受赐的人员第49-53页
  一、朝廷官员第49-50页
  二、一般平民第50-51页
  三、其他人员第51-53页
第三章 备办所赐“宴”、“食”的机构及其运行第53-64页
 第一节 食物备办机构——光禄寺、内廷机构第53-57页
  一、光禄寺第53-56页
  二、内廷机构第56-57页
 第二节 宴会中的侍者及赐食使者——鸿胪寺、行人司第57-61页
  一、鸿胪寺第57-59页
  二、行人司第59-61页
 第三节 宴会中的乐者——教坊司、钟鼓司第61-64页
  一、教坊司第61-62页
  二、钟鼓司第62-64页
第四章 “赐宴”、“赐食”的政治意义第64-75页
 第一节 首明等级尊卑,同时也促进君臣交流第64-67页
  一、严明等级,实现朝廷秩序化第64-66页
  二、促进君臣交流,加强君对臣的控制第66-67页
 第二节 对内营建太平之世的景象,对外抚慰远使、宣扬国威第67-70页
  一、营建太平之世的景象第67-69页
  二、抚慰远使、宣扬国威第69-70页
 第三节 既体现重文崇儒的基本国策,也引领尊老务农的社会风俗第70-75页
  一、体现重文崇儒的基本国策第70-72页
  二、引领尊老务农的社会风俗第72-75页
结论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3页
后记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士奇及其《扈从东巡日录》研究
下一篇:王阳明与嘉靖帝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