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菌类论文

榆耳子实体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引言第11-23页
 一、榆耳简介第11-14页
  1. 榆耳的生长习性与自然分布第11-12页
  2. 榆耳的形态结构与性状鉴定第12-14页
  3. 榆耳在我国的应用历史第14页
 二、榆耳的功能第14-15页
  1.榆耳的食用价值第14-15页
  2.榆耳的传统药用功能第15页
 三、榆耳的研究现状第15-21页
  1.人工培养研究第15-17页
   ·人工驯化栽培的研究第15-16页
   ·榆耳发酵技术的研究第16-17页
  2.榆耳化学成分的研究第17-19页
  3.榆耳药理活性的研究概况第19-20页
  4.关于榆耳的其它研究第20-21页
 四、榆耳的发展前景第21-22页
 五、本论文的工作目的第22-23页
第一部分 榆耳子实体提取液的抑菌活性研究第23-34页
 一、材料与方法第23-28页
  1. 实验材料第23-25页
   ·榆耳子实体来源第23页
   ·供试菌种(均为本院实验中心保藏菌种)第23页
   ·培养基第23-24页
   ·主要实验试剂第24-25页
   ·主要仪器第25页
  2. 实验方法第25-28页
   ·榆耳子实体提取液的制备第25-27页
     ·子实体水提液的制备第25-26页
     ·供试菌液的制备第26页
     ·有机溶剂萃取水提液第26页
     ·其它方法处理的榆耳子实体水提液第26-27页
   ·抑菌试验第27-28页
     ·双层抑菌平板法(杯碟法)第27页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第27页
     ·理化稳定性实验第27-28页
     ·有机溶剂萃取子实体水提液的抑菌活性测定第28页
     ·多种方法处理的水提液抑菌活性测定第28页
 二、结果与讨论第28-34页
  1. 实验结果第28-32页
   ·子实体水提液的MIC第28页
   ·理化稳定性测定第28-30页
   ·有机萃取实验(四次重复均值)第30-31页
   ·多种方法处理的水提液抑菌活性测定第31-32页
  2. 讨论第32-34页
   ·子实体水提液的 MIC第32页
   ·理化稳定性实验第32-33页
   ·有机萃取实验第33页
   ·多种方法处理的水提液抑菌活性分析第33-34页
第二部分 榆耳摇瓶发酵液的抑菌特性研究及比较第34-52页
 一、材料与方法第34-38页
  1. 实验材料第34-35页
   ·榆耳菌种的来源第34页
   ·供试菌种(均为本院实验中心保藏菌种)第34页
   ·培养基第34-35页
   ·主要试剂第35页
   ·实验仪器第35页
  2. 实验方法第35-38页
   ·榆耳发酵粗提液的制备第35页
     ·榆耳的摇瓶培养第35页
     ·发酵粗提液的制备第35页
     ·菌丝体生物量测定第35页
   ·几种发酵粗提液的制备第35-36页
   ·几种比较溶液的配置第36页
   ·抑菌实验第36-38页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第36页
     ·理化稳定性测定第36-37页
     ·测定不同培养条件发酵液的抑菌能力第37页
     ·生化方法处理的发酵粗提液的抑菌活性测定第37页
     ·榆耳子实体水提液与发酵粗提液的抑菌活性比较第37页
     ·发酵粗提液与抗生素及防腐剂的抑菌能力比较第37-38页
 二、结果与讨论第38-52页
  1. 实验结果第38-48页
   ·发酵粗提液的 MIC第38页
   ·发酵液抑菌成分的理化稳定性(四次重复均值)第38-40页
   ·不同培养条件发酵粗提液抑菌能力测定第40-44页
   ·生化处理实验(四次重复均值)第44-46页
   ·榆耳子实体水提液与发酵粗提液的抑菌能力比较第46页
   ·发酵粗提液与抗生素及防腐剂的抑菌能力比较第46-48页
  2. 讨论第48-52页
   ·发酵液的理化稳定性第48-49页
   ·发酵培养条件分析第49-50页
   ·生化处理实验第50页
   ·抑菌活性对比实验第50-52页
结论与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基因的电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一篇:人工模拟盐碱混合胁迫对虎尾草种子萌发到成苗阶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