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一、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价值意义 | 第11-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12-14页 |
1.2.2.1 人文价值 | 第12页 |
1.2.2.2 环保价值 | 第12-13页 |
1.2.2.3 情感价值 | 第13页 |
1.2.2.4 历史文脉的传承 | 第13页 |
1.2.2.5 可持续发展价值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文献法 | 第16页 |
1.4.2 实地调研法 | 第16页 |
1.4.3 比较分析法 | 第16-17页 |
二、基本概念引入与改造设计原则方法研究 | 第17-22页 |
2.1 基本概念的引入 | 第17页 |
2.1.1 关于建筑旧址 | 第17页 |
2.1.2 留存与改造的概念 | 第17页 |
2.2 我国目前在对建筑旧址的一些处理方式不恰当的具体表现 | 第17-19页 |
2.2.1 缺乏特色 | 第17-18页 |
2.2.2 大量推倒重建 | 第18页 |
2.2.3 认识不足 | 第18-19页 |
2.3 建筑旧址的留存与改造原则以及方法研究 | 第19-20页 |
2.3.1 整体性与互融性 | 第19页 |
2.3.2 安全性与可行性 | 第19页 |
2.3.3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性 | 第19-20页 |
2.3.4 真实性与延续性 | 第20页 |
2.3.5 历史性与时代性 | 第20页 |
2.4 建筑旧址留存与改造的具体实践方法 | 第20-22页 |
2.4.1 改造室外环境 | 第20-21页 |
2.4.2 改造建筑物内部 | 第21页 |
2.4.3 功能置换 | 第21页 |
2.4.4 改造建筑结构 | 第21-22页 |
三、西北师范大学旧文科楼原址绿地广场改造方案 | 第22-54页 |
3.1 设计背景 | 第22-23页 |
3.2 改造的意义 | 第23-25页 |
3.2.1 校园历史和精神的传承意义 | 第23-24页 |
3.2.2 新功能的使用价值意义 | 第24页 |
3.2.3 校园的文化价值及情感意义 | 第24页 |
3.2.4 有利于学校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 第24-25页 |
3.2.5 校园生态化意义 | 第25页 |
3.2.6 参考与借鉴价值 | 第25页 |
3.3 经验借鉴:国内高校老建筑的改造案例 | 第25-29页 |
3.4 原始资料收集与地理区位分析 | 第29-34页 |
3.4.1 旧文科楼资料收集 | 第29-33页 |
3.4.2 地理区位分析 | 第33-34页 |
3.4.3 自然状况 | 第34页 |
3.5 设计思路与原则 | 第34-37页 |
3.5.1 广场的定义 | 第34-35页 |
3.5.2 改造原则 | 第35-37页 |
3.5.2.1 结合现状,综合布局 | 第35-36页 |
3.5.2.2 充分利用,传承创新 | 第36页 |
3.5.2.3 尊重历史,保持初衷 | 第36-37页 |
3.5.2.4 凸显文化,注重内涵 | 第37页 |
3.6 具体设计方案 | 第37-46页 |
3.6.1 结构布局 | 第37-40页 |
3.6.2 入口景观 | 第40-41页 |
3.6.3 门厅楼梯 | 第41页 |
3.6.4 户外讲堂 | 第41-42页 |
3.6.5 共享空间 | 第42-43页 |
3.6.6 西北角教室 | 第43-44页 |
3.6.7 文化橱窗展示 | 第44-45页 |
3.6.8 人行步道 | 第45页 |
3.6.9 草坪植被 | 第45-46页 |
3.7 改造过程 | 第46-51页 |
3.8 改造后效果及评价 | 第51-52页 |
3.9 小结 | 第52-54页 |
四、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